今年的4月23日是第19個世界讀書日,也是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日。
莎士比亞是如何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戲劇經典?中國莎士比亞研究的百年歷史中,經歷過怎樣的時代?國內的莎學研究是否應當對西方的研究范式亦步亦趨?帶著這些問題,深圳商報記者日前電話採訪了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莎學通訊委員會委員、四川外國語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所長李偉民教授,他對莎士比亞在中國走過的一百多年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記者 謝晨星
從“舌克斯畢”到“莎士比亞”
《文化廣場》:莎士比亞最早是什麼時候經由誰引入中國?
李偉民:通行的說法是1856年,英國傳教士慕維廉翻譯了《大英國志》一書,由上海墨海書院刊印,書中第一次提到莎士比亞,當時譯為“舌克斯畢”。但實際上,1836年林則徐命人將英國人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譯成《四洲志》,其中的第28節在談到英國文學時,提到了“沙士比阿、彌爾頓、士達薩、特彌頓”等四人,這裡的 “沙士比阿”就是莎士比亞。這是莎士比亞這一名字最早進入中國。早年對於莎士比亞的譯名很多,嚴復譯為“索斯比亞”,還有譯為“沙斯皮爾”等。最后由梁啟超定名為“莎士比亞”並沿用至今。
《文化廣場》:在莎士比亞這個人被介紹引進之后,他的戲劇是如何真正呈現在中國人面前的?
李偉民:有蘭姆姐弟據莎士比亞劇本改編的故事集,中國人翻譯為《莎氏樂府本事》,翻譯家林紓根據這本書翻譯成《吟邊燕語》,林紓不懂英文,是別人翻譯成中文后他寫成故事的,但《莎氏樂府本事》不是莎士比亞原作的劇本,而是英國人編的莎士比亞故事集。這是早期莎士比亞翻譯作品中影響很大的一本書,錢鐘書、郭沫若等人都曾讀過。晚清和民國很多人利用漢語、英文注釋本《莎氏樂府本事》學習英文。
第一次作為完整劇本翻譯過來的是1921年田漢發表在《少年中國》上的《哈姆雷特》,當時他是根據日文翻譯的,因為田漢是戲劇家,是從戲劇角度翻譯的,所以有些地方與現代翻譯有差別。
莎士比亞戲劇作為戲劇首次出現在舞台上是在20世紀初,清末光緒二十八年(1902),上海聖約翰書院的學生為了了解英國文學、戲劇用英文演出了《威尼斯商人》﹔職業劇團演出莎劇為1913年,新民社的鄭正秋,將林紓、魏易合譯的《吟邊燕語》中的《肉券》改編為新劇由上海城東女生首演。早期莎劇的演出多採用“幕表制”的形式,演員都是按照大綱在台上即興表演,沒有具體的台詞,可以隨意改動台詞,並不忠於原著。當時中國舞台上演了20個以上的莎劇劇本。1930年5月,上海戲劇協社公演了《威尼斯商人》,這是中國舞台上用漢語按照現代話劇形式排演的較為嚴肅的正式公演。最初是上海的一些教會學校的英語老師作為英語課程上演。到了上世紀30年代,演出莎劇影響最大的是上海業余實驗劇團採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排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趙丹主演羅密歐,俞佩珊扮演朱麗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排演了幾次莎士比亞戲劇,包括《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因為是戲劇專科學校,利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理論指導排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在當時影響很大。抗日期間,時逢台兒庄大捷,還專門排演了《奧賽羅》公演,演出收入全部慰勞前線將士。
胡適助力梁實秋翻譯全集
《文化廣場》:但是直到半個世紀后,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才完成。
李偉民:當中國人認識到莎劇的經典價值以后,陸陸續續就有翻譯家在翻譯,其中胡適利用庚子賠款制定了翻譯世界名著的計劃,組織梁實秋、聞一多、徐志摩等人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徐志摩隻翻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個片段,最終是梁實秋以一人之力,翻譯了30多年,到上世紀60年代才完成。
在此期間,取得翻譯成就最大的是朱生豪,他也是一個人翻譯,經歷了抗日戰爭,譯稿三次被毀,仍堅持不懈完成了31個半劇本,最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此外,曹未風、袁昌英、孫大雨等人也曾計劃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上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先是出版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亞戲劇集》。1964年,為了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出版朱生豪譯本的《莎士比亞全集》,包括了莎士比亞的37個劇本和全部詩歌,其中有一些其他人的編譯校譯,但由於“文革”,直到1978年《莎士比亞全集》才與讀者見面,而這也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外國作家的全集。2000年,方平主編主譯的《新莎士比亞全集》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次以詩體形式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
《文化廣場》:莎士比亞是如何在中國建立起經典地位的?
李偉民:莎士比亞的戲劇在人性挖掘方面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從他進入中國起,莎士比亞的作品不是革命題材的,所以在晚清和民國期間是被作為經典介紹進來,在對社會的影響上,還沒有另外一些外國作家的影響大,比如易卜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莎士比亞劇作的經典性就逐漸表現出來,並被人們所認識。現在中國的舞台上,不論是話劇還是戲曲,改編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所有外國作家中最多。莎士比亞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莎學研究最早從蘇俄習得
《文化廣場》:國內關於莎士比亞的評論研究起源於何時?
李偉民:也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茅盾在寫的文章中介紹過俄羅斯莎學的文章,魯迅辦的《世界文學》上也介紹過俄莎學文章,包括馬克思主義莎學的文章。早期關於莎學評論比較深入的文章不多,比較重要的是武漢大學的袁昌英教授,在《文哲季刊》上發表了深入研究莎士比亞的文章,也是我國第一位研究莎劇的女學者。梁實秋也是民國時期發表莎士比亞研究較多的學者。之后,北大教授楊晦發表了第一篇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莎士比亞的文章。
《文化廣場》:一百年來,中國的莎士比亞研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李偉民:20世紀50年代以后,莎學在中國發展得更好,但是那時候的莎學受意識形態干擾嚴重,以蘇聯馬克思主義莎學研究為榜樣,但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莎學並不是馬克思所提出的,馬克思莎學也不能代表馬克思主義。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語文系教授趙澧編輯油印了《外國文學研究資料選編(初稿)·莎士比亞》(上、中編)將有關國內外莎學論文匯集在一起。這是一部重要的莎學研究參考文獻。
上世紀80年代,採用了西方文藝理論的方法,從心理學、闡釋學、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方面研究莎學。改革開放后,內地第一部《莎士比亞全集》出版,這時候北京大學教授楊周翰編寫了第一部《莎士比亞評論匯編》,把莎士比亞逝世以來國際上研究莎士比亞的論文收為上下冊,首次全面介紹國外的研究現狀,對后來的中國莎學研究影響很大。
現在國內的莎學研究,無論是理論深度上,還是研究范圍上,都比原來有所進步。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和其他高校研究單位的統計,在所有外國作家研究論文中關於莎士比亞的研究論文是最多的,上演的戲劇也是最多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與西方最新的文藝理論思潮相結合,運用浪漫主義、比較方法、原型批評、心理學批評、意象—語義批評、馬克思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現代理論等理論,從拼貼、戲仿角度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績。
中國莎學不能唯國外馬首是瞻
《文化廣場》:國內莎學研究與國外莎學研究有什麼不同?是否應學習西方的研究方法?
李偉民:與國外的莎學研究相比我們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唯國外研究馬首是瞻。曹禺就曾在國內上演莎劇時,拒絕請外國研究者上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風格的莎劇都在舞台上上演,比如話劇、歌劇、京劇、昆曲、川劇、越劇、黃梅戲等等,可以說異彩紛呈。80年代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同時舉行了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了25台莎劇,1994年,在上海又舉行了莎士比亞戲劇節。兩屆莎劇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近年來,在國內多次舉行了國際和全國性的莎士比亞學術研討會,由四川外國語大學和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編輯出版有我國唯一的莎士比亞研究刊物《中國莎士比亞研究通訊》。2013年,新一屆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會成立。國際莎士比亞協會主席和英國莎士比亞故居托管會主任多次參與中國的莎士比亞學術活動。2011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莎士比亞故居,強調莎士比亞的作品要讀一百遍才能讀懂,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從中可以了解我們這個偉大國家的苦難經歷和奮斗、壯大過程。莎士比亞戲劇進入到各國,無論是日本、印度、韓國,都要經過改編,那種非常傳統的老式演出已經很少了。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比如將黃梅戲的眼線手法、川劇的變臉手法運用到莎劇中也可以表現莎劇的人物、心理、形象,通過寫意手法改編寫實的西方戲劇,這樣的改編並沒有傷害到主要的精神,至於損失則是見仁見智,一部戲劇不可能囊括莎士比亞所有的東西,但是絕大多數的改編者都是認真嚴肅的,中國藝術的形式是可以表現莎士比亞的精神的。如今,莎學研究注重文本與舞台的結合,從舞台角度研究莎士比亞成為新的熱點,莎士比亞是劇作家,他的戲劇需要不斷的演出,因此莎士比亞應該活在舞台上,而不是文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