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
全民都在找爸爸?
“暖男文學其實挺值錢,是傳統寫作的反叛,是一種小創新,是尋找人生方向一種新的理解、一種新的見解。”毛閔峰這樣評價著文學暖男。
一部部短篇集子,隻不過充滿了勵志、溫暖、幽默等元素,竟然創造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市場輝煌,這激起了隔岸觀火的人們的興奮。
一位叫咪蒙的網友寫下文章稱,她有一朋友說,張嘉佳是他一校友,“他說,張嘉佳跟我一樣,寫些亂七八糟的文章,有點小才情、小趣味以及小猥瑣。”但就是這樣一位寫睡前故事的作家卻火得一塌糊涂,書賣到了200萬冊,電影版權賣給了王家衛,“你們理解我的心情嗎?比如你認識個網友,叫王翠花,明明跟你長得一樣矬,過得一樣吊絲,靠意淫男神堅強地活著,有一天,她挺著大肚子重新出現,害羞地說,孩子他爸是吳彥祖!”咪蒙說,她其實是嫉妒張嘉佳了,“因為他甚至創造了一種體例、一種方法、一種風格、一種新式矯情范兒。他重新發明了講故事的方法。”
在另一撥圍觀人群中,也就是心理學家看來,文學暖男的走紅,竟是“全民都在找爸爸”奇特現象的投射。心理咨詢師王艷梅認為,暖男走紅當然和社會變革比較快,年輕人的生活、就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有關系,但更應看作是人們對理想父親形象的渴望。“人都是缺什麼才找什麼,暖男的文字很溫暖,很勵志,他們有能力,對人又沒有傷害,我會覺得這是全民在找爸爸的感覺。”
“要求爸爸要像老虎一樣每天在外打拼,又要像天使一樣抱著你親,是不太可能的,這是一種苛求。”王艷梅說,現在很多男人認為賺回錢就是對家庭負責,如果表現得太溫柔就太娘了,這就不是男人了。現在的男人被父母灌輸了很多這樣的想法,男人就按照這樣的灌輸塑造自己。她認為,也許這些傳承由來已久,竟造成了人們尤其是女孩子,對暖男需求的集體大爆發。“無論是年輕讀者對文學暖男的偏愛,還有大媽大嬸們痴迷‘都教授’,其實都是溫暖爸爸缺失的一個反映。”
不過,文學界、出版界人士卻從中看出了一些隱憂。李靜媛認為,如果這樣的作品太多,會拉低讀者閱讀檔次,“這類書都是一種快餐,看了很舒服,飽了就行了,並沒有真正能沉澱下來的作品,過一兩年這也許就完全不是一部作品了,人們也許永遠也想不起它。”李靜媛說,它們不像《紅樓夢》《平凡的世界》,過了多少年還會被人想起。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