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西安工地發現武周時期墓碑 碑文有武則天所造字

2014年11月15日10:40    來源:華商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西安工地發現武周時期墓碑 碑文有武則天所造字

  今年夏天的一天,在西安城南一工地,兩截殘碑散落在土裡,文物專家張安興輕輕撥去碑額上的浮土,“大周”二字顯現,這讓他大為驚喜,難道這是罕見的武周時期的墓碑?

  張安興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他的推測是對的,這是一通“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這塊墓碑成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存藏的第一塊武周時期的墓碑,珍貴異常!

  面世

  工地出土武周時期的墓碑

  昨日上午,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院內,該通石碑已經經過修復,靜靜地躺在那裡,為人們呈現著一段大唐、武周時期的歷史。該墓碑通高300厘米,厚32厘米,最寬處102厘米,碑額碑身連在一起,其中碑身高185厘米,碑額篆書題“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碑文楷書和行書兩種書法穿插,共計34行,行62字不等,碑文共計2500余字。

  西安碑林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安興說,今年夏天的一天,他們接到群眾電話稱,在長安區航天大道附近一工地發現一塊墓碑。他們立即趕到現場,發現該墓碑已經斷成兩截,散落在工地上。碑額為螭首,撥開碑額上的名字,呈現出“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在碑文開頭則是“唐”,他立刻意識到該石碑應該是大唐與武周時期的墓碑,其文物價值極其珍貴,后經過對方同意,將墓碑拉回碑林博物館。

  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原茵說,他們館裡有幾十方武周時期的墓志,但是武周時期的墓碑這還是第一通,歷史價值頗高。為何墓碑少呢?王原茵解釋說,由於墓志是放在墳墓裡面的,所以容易保存,而墓碑則是豎立在墳前的,容易遭到破壞,即使沒有破壞的,時間久了,也會因為風化等原因看不清上面的字。該碑估計在唐代就已經倒下埋進了土裡,因此保存較好。

  發現

  至少有5個“則天新字”

  經過幾個月的修復,該墓碑已經被粘接到了一起,成為最初的一體。專家們也開始對碑文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碑林博物館館長趙力光說,他們驚喜地發現,該墓碑中出現了幾個武周時期特有的“則天新字”。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唐睿宗李旦,自己登基稱帝,並改國號為“周”,她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文字上,創立了則天新字(也稱則天文字)。關於則天新字究竟有多少,由於武則天命人所作的、收錄有所有則天文字的《字海》已經失傳,歷來眾說紛紜,有12個、18個、19個等說法,目前學者爭論不一。

  在這些新字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武則天后來給自己取名的“曌”字,據說該字是一和尚誤揭了榜文,最后隻得將僅認識的自己的名字寫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新字——曌。后來,武則天作了皇帝,據說還為這個字作了一首打油詩:“日月當空曌,則天長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間我最傲。”

  在則天新字中,大多屬於象形和會意字。趙力光說,這次在碑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5個新字,分別是“天”、“地”、“日”、“月”、“授”。作為一通刻立於唐武周時期的碑刻,為研究“則天新字”這一重要文化現象提供了寶貴資料。

  碑文

  是研究弘農楊氏重要文獻

  趙力光說,這通唐碑的征集豐富了碑林唐代碑刻藏品,碑文中記載了隋末唐初的多次戰爭,是研究中古時期弘農楊氏家族(弘農,郡名,被稱為天下楊姓第一望族的策源地﹔弘農楊氏始自西漢丞相楊敞,之后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如魏晉時期的“西晉三楊”,北魏公室大族楊播兄弟,隋開國皇帝楊堅,李唐時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楊家將等。此外還涌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萬裡等)的重要文獻資料。

  此外,對於碑文內兩種書法穿插,專家解釋,因唐太宗喜好行書,故唐時流行行書入碑﹔該碑刻碑額上寫著“大周故郢州刺史楊府君之碑”,碑文中卻記載的是“唐……”,對於“大周”與“唐”並存的現象,專家介紹,因為武周與唐的更迭,並不是血腥的武力而為,比較溫和,所以武周時期的墓志中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兩大謎團待解

  謎團一:碑主名諱被毀身份成謎

  根據碑文記載,墓主姓楊,生於隋朝的開皇三年(583年),卒於唐太宗時期的貞觀十八年(644年),享年61歲。初葬於韋曲,684年其次子將其遷葬到唐長安城南的鳳棲原。

  根據碑文介紹,碑主的曾祖楊播,后魏曾任廣平王記室散騎侍郎,魯陽郡守。祖楊超,后魏拜左光祿大夫,驃騎將軍,平陽郡公。父楊榮,后周任司輅大夫,車騎將軍,文、鄧二州刺史。碑主在隋大業十年(615年)始任右屯衛,后來曾隨隋煬帝征討遼東,歸唐以后,多次跟隨唐高祖、太宗參加隋末唐初平定全國的戰役,后官至左光祿大夫,貞觀元年,封沁源縣開國男、郢州刺史等職。郢州在今天的湖北武昌一代,刺史是當地的行政長官。

  趙力光說,府君是對死者的尊稱,在碑文最后“公諱”之后應該寫碑主的名字,遺憾的是之后的字被毀,這也令其身份成了難解之謎。

  謎團二:碑文中為何多字被鑿毀?

  在碑文中,專家發現有多處文字被故意鑿毀的情況,這是何緣故呢?

  王原茵說,古代如果碑文特別好,會有很多人去拓片,有的人拓完后故意鑿毀幾個字,這樣后來的人就拓不全,他的就會更珍貴。

  此外,有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隻剩明字,其被毀的原因可能是684年共出現過三個年號:唐中宗於嗣聖元年二月初六(684年2月26日),被武則天廢黜﹔第二天唐睿宗繼位,改元“文明”﹔當年9月6日因哈雷彗星出現而改元“光宅”。可能在寫碑文和立碑時,年號變了,故部分文字被毀。

  至於該碑文個別字被毀究竟是何原因,還不是很清楚。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