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民歌《茉莉花》誕生於明清時代 本意是為反腐

2014年11月15日16:00    來源:銀川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民歌《茉莉花》誕生於明清時代 本意是為反腐

  誕生於明清時代的民 歌《茉莉花》曲調,幾百年來一直傳唱不衰,在靜聽《茉莉花》優美的曲調時,一個故事又讓人們能體會到其中更深一層的蘊意……

  在歷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對貪污腐敗最深惡痛絕的一個。為懲治官員腐敗,他不惜使用嚴刑峻法整頓吏治。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達和沐英聚會。在聚會中,他們想想現在戰戰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萬分,便用花鼓戲的調子即興唱起了歌謠。這歌謠中的歌詞便是徐達根據他們聚會的花園裡的三種花現場編寫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歌詞中所提到的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茉莉諧音“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而玫瑰象征富貴,我“有心來採”,但卻怕“刺兒把手扎”。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歡心,也受到同樣痛恨貪官污吏的老百姓的擁護,於是就在大明帝國廣泛傳唱開來。

  六百多年過去了,反腐倡廉依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就這個意義來說,今天的官員干部,確實應該多聽聽傳統的《茉莉花》,讓廉政文化入耳、入腦、入心、生根、開花。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