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雍正女神風情萬種 故宮《十二美人圖》“動”起來[圖]

2014年12月10日08:2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許心怡)繼萌萌噠《雍正行樂圖》走紅之后,故宮博物院再次發力,推出了以《十二美人圖》為原型的動畫——“雍正的女神們動起來啦”。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本來“嫻靜如嬌花照水”美人在動起來之后,並沒有減弱之前的氣質,相反,動起來的美人們或觀鏡、或賞雪、或觀蝶、或女紅,更加生動逼真地展現了古代宮廷貴婦的高貴典雅的生活。

網友感嘆,從圖中擺設可以看出四爺的喜好與當時宮廷日常起居之物,更能看到古典仕女的四季生活情態。真是既美又有趣。“裘裝對鏡、烘爐觀雪、倚門觀竹、立持如意、桐蔭品茗、撫書低吟、消夏賞蝶、燭下縫衣、博古幽思、持表觀菊、倚榻觀鵲、捻珠觀貓。”“在《故宮的風花雪月》裡了解了她們的故事,再看動畫版的效果真的很奇妙。”

清宮舊藏有一套《雍正十二美人圖》,原曾題名《雍正妃畫像》,后又改題為《雍正妃行樂圖》。絹本,設色,一幅一像,共12幅。畫法精細嚴謹,設色濃艷絢麗。美人均著漢裝,姿態端庄,面容娟秀,背景陳設極盡奢華富麗。而故宮淘寶設計師挑選九張,予以小小設計,讓美人“動”起來。

清代美人畫皆有細目、櫻唇、長臉的容貌,修頸、削肩、柳腰、蓮步的纖弱形象,低眉頷首皆是風情。會“動”的古典美女看來新鮮感十足:冬日圍爐的美人望著門外飄雪,於是掀開帘闈伸手接住一片雪花,花瓣和著雪花飄飄洒洒,美人身邊的爐火也閃動火苗﹔正在賞花的紫衣美女輕輕搖動手中如意,蝴蝶輕巧地從眼前掠過﹔攬鏡自照的藍衣婦人可眨眼搖頭,頭上的步搖也跟著動起來﹔對著燭火補衣裳的婦女細小到手部的小動作也清晰可見,穿針引線,還用針在頭發上擦一擦﹔還有張讓人浮想聯翩,美女站在門邊輕輕勾勾小手指,隨即人也隱在了門后。

揭秘故宮館藏“十二美人圖”

圖為博古幽思 :仕女坐於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側環繞著陳設各種器物的多寶格。多寶格上擺放的各種瓷器,如“仿汝窯”瓷洗、“郎窯紅釉”僧帽壺,以及青銅觚、玉插屏等,均為康熙至雍正時期最盛行的陳設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貴氣派。這些器物不僅增添了畫面的真實性,也映襯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閨中情趣。

此圖名叫立持如意。這套圖原是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裝飾畫。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是康熙帝賞賜給兒子雍正的園林山庄,也是雍正稱帝前后最重要的行宮居所。雍正帝當年對這套圖屏十分欣賞,為了妥善保管,傳旨將它們從屏風上拆下。

不僅如此,《清檔》記: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間又傳旨將拆下來的這12幅圖“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杆”藏於宮內。事隔270余年的今天,此套圖屏仍保存得完好無損,成為研究清初宮廷女子發式、首飾及服飾文化最為形象而真實的史料。

持表對菊。仕女手持精美的琺琅表坐於書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點明了時值八月時節。菊花清高典雅,是秋季重要的觀賞花卉,被賦予堅貞、益壽等含義,同時又以其素淨優雅的自然美而成為女性的頭飾或居室的點綴品。背景牆面上懸挂著明代董其昌的詩句。不遠處幾案上的西洋天文儀器與女子手中的琺琅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漸為宮中時尚。

倚榻觀雀。室內仕女斜倚榻上,把玩著合璧連環,室外喜鵲鳴叫喳喳,女子目視喜鵲,不覺入神。畫家意在表現冬去春來,女子觀賞喜鵲時的愉悅心境,但卻不自覺地將宮中女子精神空虛、孤寂壓抑的心情溢於畫面。背屏上書滿了“壽”字,雖有祈壽延年之意,卻也不敵“隻羨鴛鴦不羨仙”的祈盼。

(本文參考:揚子晚報 南方日報 新華網 國際在線)

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