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寫詩 左手寫文
余光中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被譽為當今文壇蘇東坡。梁實秋生前曾盛贊余光中是“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提起余光中,有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那首《鄉愁》。對此,余光中希望廣大讀者看到《鄉愁》,不要是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他說:“我做詩千余首,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不僅是在訴說鄉愁。最近十幾年,我又在寫關於環保主題的詩,希望廣大同胞珍愛自己腳下這片土地。”
“詩與文各有用處,抒情時宜用詩,記事時多用文。”余光中說,作為一個成熟的詩人或作家,不僅要熟悉各類題材的文學作品,還要能運用各種體裁進行創作。
用母語寫出“真情實味”作品
“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麼,半徑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半徑拉得更長一點,這個圓就可以畫得更大。”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學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於對中文的熱愛。他說,中文是中華數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學是自己文學生命最重要的源泉。
余光中希望青年詩歌創作者要從古典詩詞汲取養分,也要吸收“五四”以來新詩的成果。同時,還要深入體驗生活,把生活的經歷變成藝術的經歷,就能夠創作出動人的詩篇。他說,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鄉音”,例如魯迅的紹興話、沈從文的湖南話,老舍的京腔。文學創作除運用好中文外,還應用好地方方言、俚語和童謠等,這些也是母語的組成部分,用好母語才能寫出更具“真情實味”的文學作品。
余光中稱自己是茱萸的孩子,因為他在九月初九那天出生。為此,他對重陽、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特別重視,他認為這些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應該弘揚這些傳統節日,凝聚全球華人的心。 (本報記者 陳智勇)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