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考证“多斯达笃”:是阿维拉主教堂主教绰号--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杨绛考证“多斯达笃”:是阿维拉主教堂主教绰号

2013年07月10日15:07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

杨绛,钱锺书心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迄今已有中译本不下20种。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译界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文字流畅,注释详尽,受到读者的欢迎。杨绛也因为翻译该书,荣获西班牙国王颁发的骑士勋章。

  明代天启年间,耶稣会意大利神父艾儒略用中国文言文撰写了《职方外纪》一书,书中提到的西班牙“古一名贤曰‘多斯达笃’,其人一直是个谜。”

  直到1984年,这个绰号“多斯达笃”,中文意为“焦黄脸儿”,著作等身的西班牙名贤主教,才被国人所知,而揭开这一谜底的,不是别人,正是杨绛先生。

  从杨先生百岁诞辰起,我就重新阅读她的著作文字。杨绛先生于1956年着手翻译《堂吉诃德》,其间,翻阅了很多资料,其中就有那本影印版《职方外纪》。《职方外纪》写到西班牙一节时说:

  “古一名贤,曰‘多斯达笃’者,居俾斯玻之位,著书最多,寿仅五旬有二,所著书籍就始生至卒计之,每日当得三十六章,每章二千言,尽属奥理。后人绘彼像,两手各执一笔,章其勤敏也。”

  从生到死来计算,一天能写7.2万多字的古代名贤,他到底是谁?这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难题,一时间谁也不能解答。而杨绛先生在塞万提斯的西班牙文名作《堂吉诃德》中,找到了端倪。

  杨绛先生记得,堂吉诃德曾说过的一个人的名字,跟“多斯达笃”很像。一番寻找,果然在《堂吉诃德》第二册第三章找到了一位“托斯达多”,这正是《职方外纪》说的那个“多斯达笃”。

  而后,杨绛先生考证出他是阿维拉主教堂的主教阿朗索·李贝拉·台·玛德利加尔,生于1400年~1455年,“托斯达多”只是他的绰号。于是,杨绛采取了一个折中的译法,不译音而译意,译作“焦黄脸儿”。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的《堂吉诃德》,关于“焦黄脸儿”,专门加有小注说,“焦黄脸儿”是玛德利加尔的绰号;他活在15世纪,是西班牙阿维拉的主教,著作很多,他的名字通常用来比喻多产作家。

  可是,玛德利加尔为什么绰号叫“焦黄脸儿”?杨绛无从查考,但这一问题,却总牵扯着她,让她放心不下。

  1983年11月,杨绛应邀到西班牙访问。其间,杨绛先生处处留意,她发现旅馆的早餐,“备有各式面包的盘里,照例有两片焦黄松脆的面包干,封在玻璃纸里,纸上印有‘Pantosotado’二字”。于是她猜想到“托斯达多”的脸色,大概就是这种焦黄色。

  后来,她参观塞万提斯的故乡阿尔加拉,在托雷多古城的大教堂时,看到一间屋里陈列的历任主教像,但没有“托斯达多”的像。

  她向一位专为外国元首来访做导游的人请教,被告知,“托斯达多”不是托雷多的主教,他的像在阿维拉,他的书叠起来有他本人一样高。因为这位主教血统里混有吉普赛人的血,面色焦黄,不像一般西班牙人的肤色是白的,所以绰号“焦黄脸儿”。

  导游揭秘了“焦黄脸儿”的缘由,杨绛先生出乎意外地满意。

  回国后,杨绛先生写了《堂吉诃德·译余锁谈》一文,后来被收入1994年她的《杂忆与杂写》。从此,“多斯达笃”这位在《职方外纪》中沉睡了260年的西班牙圣贤,开始为国人所知。 王文静

(来源:羊城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