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
记者:我国的应急广播发展现状如何?
姜海清: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专门面对灾区群众,传播当地特定的灾害预警、救灾物资发放、重建安置等信息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目前应急广播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4·20”地震后的启动,恰恰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记者:芦山应急电台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在当时主要起了哪些作用?
姜海清: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是“4·20”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四川电台、雅安电台、芦山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从4月22日开播到5月23日结束,芦山应急电台历时32天,在芦山、宝兴两地通过灾民安置点高音喇叭、调频、中波、短波等广播频率、卫星和网络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政府救灾与安置的政策措施和次生灾害预警,发布志愿者和百姓的救援与求助信息,传播卫生防疫知识并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
芦山应急电台对畅通和加快救灾物资有效发放和利用、消除志愿者救灾盲目性、排解群众心理压力、消除误解、阻击谣言、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应急广播体系的规划、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赢得当地听众的认可。
记者:当前,应急广播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将会做出哪些改进呢?
姜海清:一是四级联办的保障机制亟须建立。芦山应急电台事先设计的四级联办模式在实践中有所应用,但还不充分,必须依靠新的机制建设弥补四级联动中的不足。此外,还需加速制订《国家应急广播管理条例》,规范各级电台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二是应急广播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具的使用率需要提高。三是应急广播人员需要专业培训,组建应急广播预备役,日常加强演练,以备战时应急。四是应急广播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内部工作流程,具体来说从硬件到软件都需要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五是应急广播亟须与各权威信息机构建立信息对接机制,汇集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的权威信息,打造一个统一的政府应急信息服务门户平台。
记者:我国的应急广播体系将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姜海清: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的文化事业重点工程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已经进行了前期调研和相关准备,该项目牵头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主要参与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体制、机制和预案建设,加强向国家各灾害和应急信息发布源头的信息采集力度,力争实现2015年年底前我国各类灾害预警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实时发布,完成“十二五”规划赋予的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目标,达到应急信息发布全国统一联动、安全可靠。
网友提问来自人民网文化频道,更多精彩请见人民网文化频道http://culture.people.com.cn/《文化问答》互动留言板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