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佳节里的乡愁:远离过故土的人才体味得出【2】

2014年02月13日09: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佳节里的乡愁

笔者的家乡在河北涉县。十几年前,这座山间小城曾经只有两条主街,被戏称“一个交警指挥全城”。落后的经济,让人们的生活极为拮据。今年过年,我路过那个破旧的交通岗时,几乎被汹涌的人潮裹挟:路旁的小广场上,孩子们在蹦床上欢声笑语;年轻人端着玩具枪,瞄准面前的靶堆;中年人在彩票摊上试着手气,笑着刮开又丢弃;广场的中心,竟然架了一座巨大的飓风飞椅——随着中央“大伞”的转动,吊椅不断地升高和旋转,空中不断传来乘客的惊叫。队伍排了很长。像这样的场景,县城里到处都是。

我许久没有回乡,想去以前的学校和房子附近看看,怀怀旧。沿着记忆的道路走下去,两旁开始出现很多新的建筑,高大漂亮。走到原来住过的家属楼的位置,才发现是一片荒地,野草早已将其占领。

回到邯郸,这里也一样有许多再也走不通的道路、再也找不到的房屋。“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口号,大拆大建的工程,让外出的游子每一次回家都恍若隔世。

这是过去几十年间,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并不鲜见的场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被拆去夷平的老建筑、消失的树木与河流……同时,再也不见的街头手艺、曾经的舌尖记忆、被电子玩具替代的儿时玩具、甚至是越来越少被使用的乡音,都见证着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下“家乡”面貌的变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说古代的乡愁是“物是人非”的落差感,那么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愁则染上了“物非人是”或者“物非人亦非”的些许荒诞—承载记忆的物质载体消失了,记忆将何处安放?这是太“现代”的乡愁体验,是个人的感怀,也是时代的疤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乡愁”这个古老又诗意的概念,少见地出现在中央文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说的是城镇面貌,是环境保护,更是文化传承与情感维系。虽然现代化、城镇化的大潮不可逆转地会带走许多事物,但尽力让乡愁在这洪流中有一片“安身之地”,固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乡情乡心,本身也极重要、极有意义。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