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变的仍旧是人们的希望,希望走出县城,去更好的地方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回到县城进不了机关事业单位,就意味着薪水很低还随时有失业的危险。对一般家庭来说,从孩子读小学就开始灌输一种理念,,不外乎,不好好读书,考不上好学校,就找不到工作。
即使走得再远,故土还是难离。不论中老年还是年轻人,无论走得多久,一回到家,就能自动转换成乡音,而这种乡音的美妙也只有远离过故土的人才体味得出。
曾经的一堂现代汉语课上,主题是方言,每位同学要用家乡的方言介绍自己。一位来自浙江的同学不会说方言,使得任课老师深深忧虑。不曾想到,这样的忧虑,我在故土竟也相遇。
亲朋家有几个幼小的孩子,两岁到5岁不等。素日里,他们与家长的交谈,已经变成了夹杂着口音的普通话。于是走在街上,我也刻意观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普通话已经变得很普遍。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让孩子讲普通话是因为觉得方言讲出来难听,觉得土。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里面藏着的是身份的认同。每次下了火车,听到客车师傅用乡音招徕客人,那个熟悉劲儿,就是告诉我,到家了。
初八晚上,父亲终于到了目的地。在那里有许多像他一样背井离乡的人,操着不同的方言。工作的时候可能会使用普通话,但同乡之间,跟家里问候的时候,用的还是乡音。
而我,也离开了故乡,回到了北京。在那片叫做故乡的地方,只剩下母亲,操持家务、供养双亲。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