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美妙——
远离过故土的人才体味得出
大年初七,大雪,父亲远行。
年前,父亲同家里讲,年后他要去吉林打工。一直未离开过故土的奶奶一听就急了,“那里那么冷,你这个身体能行么?”
“有同伴儿,去试试,不行就回来。”父亲工龄30多年,月薪还不到2000块,而家里的房价早就涨到了一平方米4000元的样子,父亲想出去试一试。
父亲出发的那天,奶奶大半天没吃饭,一宿没睡着,除了担心还是担心。
由于县城里企业的效益普遍不好,四五十岁还出去打工的人并不少。过年的时候,恰逢有个叔叔从博茨瓦纳打工回来,他们在那里工作了16个月,这一期已经结束,正在找新的打工的地方,或者是印度尼西亚,或者是其他。还有两个叔叔在伊拉克打工,那里的局势却又那么不稳定。
男人出去打工,女人在家照顾老人,是这个年龄段的基本状态。而这个没有选择的选择不外乎是为了多挣几个钱。亲友相聚,听到最多的就是退休金涨到多少了,工资涨了多少了。之后永远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羡慕。在当地,公务员、医生、老师被视为3个最优质的职业,薪水高,退休工资也高。
这几年,家乡变化确实不小。路上的车明显多了,家庭买车的也越来越普遍,一般是10万元左右的车,间或也能看到六七十万元的私家车。楼盘也越来越多,冠以什么花园之类的名称,购物中心也一家接一家地开,连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的我,都觉得这里陌生、新鲜。大概13年前,这里还没有大型超市,公共汽车才有两三路。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