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佳节里的乡愁:远离过故土的人才体味得出

2014年02月13日09: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佳节里的乡愁

制图:潘旭涛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其名作《乡愁四韵》中,将乡愁化为四个意象: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家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思乡使人心醉、使人烧痛、令人等待,又让人无比怀念。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在大城市、小县城与农村中各选取一横截面,带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为您讲述——

时代洪流中,何处话乡愁?

正月初六,临近春运返程,多地飘起了大雪。就连新闻联播,也用“再看一眼雪中的家乡吧”作结。回家前,不算丰满的荷包“近乡情怯”;离家前,漫天大雪又渲染了无数离愁别绪。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同学这样给我描述他的春节:“下了班一个人回家,买了材料包了饺子,跟父母视频聊天,让他们看我包的饺子,没多久,三个人脸上都是泪水……”

这是传统。每到佳节,游子就更添一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在异乡的孤独、无助、甘苦自知,都在节日里被无限放大。唐时,冬至夜里,孤身客居邯郸驿的白居易想象着家里的场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除夕夜里,一向“豪放”的高适也展现出细腻的一面:“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在中国古代,交通不便、人均寿命不长,由于宦游、出征、远戍、徭役而出发的每一次长途跋涉,都有可能是和家乡、亲人的永诀。因此,抒发“思乡”的乡愁,就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脉。

时至今日,“一日千里”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但交通的便利、通讯的快捷,分毫没有减轻乡愁的重量。只要看一眼春运时“奋不顾身”的人们,你就能明白,千百年来,对家乡的情感,一直是维系这个民族的那根最柔软、最坚韧的丝。

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