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花好月圓時。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點燈、賞景、祭月、團圓,這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蘊藏著悠久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澱。中秋月圓之際,品味古人之情思,賡續傳統之韻味。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是人們心靈最溫暖的港灣。回家,讓陪伴與團圓成為節日最好的禮物。
在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月亮圓滿的時候希望人間圓滿。團圓是天倫之圓,夫妻團圓、親人團圓,骨肉情深,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安享天倫之樂。
中秋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禮地的傳統、家國相依的情懷、幸福生活的追求,無一不指向和平、圓滿、美好等人類永恆的訴求。
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進入倒計時,山東曲阜主會場亮點多形式新。在中秋晚會主會場,舞台正在緊張的搭建中,中秋晚會沿襲實景山水、唯美大氣、親情浪漫的全民秋晚的理念。
央視中秋晚會總策劃楊啟舫:我們更多會考慮三個會場之間的互動,讓三個會場有機地結合到一體,全世界的華人同一個時間,面對同一輪明月,全世界華人都在慶祝我們中華的傳統節日。
兩個分會場選址頗具標志性意義。位於東南亞的吉隆坡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節日習俗在當地的華人華僑中保存良好。地處南半球的悉尼國際化、時尚化特點鮮明,華人華僑社團數量多,影響力強。
誦明月之詩,歌盛世華章。9月17日晚,“詩意中國”第十屆中華世紀壇中秋詩會在中華世紀壇拉開帷幕。詩會由古箏齊奏《彩雲追月》開場,展現了佳節之夜戶戶團圓的美好景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隨著清脆的童聲朗誦聲,身著漢服的中小學生登上舞台,大型詩朗誦節目《春江花月夜》拉開序幕。
一些地方形成很多特殊中秋習俗,例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
拜月習俗興盛於上古之時,源於先民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在宋代,少男少女們對月祈福許願,成為當時京城的流行時尚。
9月15日,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當地華人社團在茨廠街舉辦“老街走月”慶中秋活動,包括舞獅舞龍、戲曲表演、花燈游行等。
9月16日,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烏克蘭、納米比亞等國家的30多位外國友人參加了江蘇省南通市中秋文化體驗活動,感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
中秋節來臨之際,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教育局組織“味濃 情濃 迎中秋”活動,新一批剛到不久的南非、荷蘭、美國、哥倫比亞四國外籍教師體驗手作月餅文化,在第二家鄉歡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