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揭清朝"模范公務員"事跡 康熙曾贊"幾盡完人"

2014年01月21日13:21    來源:四川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揭秘清朝"優秀公務員"事跡 康熙曾贊"幾盡完人"

  -一本2007年前就已出版的“舊書”《大清相國》,因為王岐山的一句推薦,從2013年底開始,又一躍成為跨越年度的暢銷書。據該書的出版方、湖南文藝出版社透露:《大清相國》已緊急加印中,即將重新上市。現在當當網上,這本書隨時有售,標示的出版日期則是2012年9月。

  -這位清朝的“模范優質公務員”,是個怎樣的人物呢?

  陳廷敬生平

  (1639∼1712)原名陳敬,清順治帝賜名廷敬,字子端,號說岩,晚年號午亭山人。山西澤州(今山西晉城)人,出身官宦世家。順治十四年(1657)中舉,次年中進士。自康熙八年(1669)始,陳廷敬歷任國子監司業、侍讀學士、禮部侍郎、經宴講官等職,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686∼1688)三年之間,更歷任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及吏部尚書。

  康熙二十七年(1688),陳廷敬任吏部尚書時因受親家、湖廣巡撫的貪黷案牽連,引咎辭職。兩年后,復起為督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又官復工部尚書﹔康熙四十二年(1703),晉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九年(1710),他受命與張玉書領導編篡一部大型字典,這就是后來著名的《康熙字典》。康熙五十年(1711),首輔大學士張玉書去世,陳廷敬奉命入直,總領閣務﹔次年陳廷敬病逝,康熙皇帝親筆為他寫下挽詩,謚號文貞。

  這本書是基於史實的再創作

  他叫陳廷敬,生於明朝末年,長在清朝初年。他在順治年間中舉,是康熙手下的重臣。但在眾多歷史小說及影視劇中,陳廷敬幾乎是一個被遺忘的人物。他入仕53年,官至相位。《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評價他:“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

  12月6日,《鳳凰周刊》一篇《王岐山臉譜》的報道,一度讓《大清相國》賣脫了銷。

  《王岐山臉譜》一文中提到:2007年年底,時任北京市長的王岐山即將上調中央,在向同僚們告別之時,他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之一便是在當年出版的歷史長篇小說《大清相國》。很多人應該一並記得:2012年底,王岐山推薦的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也成為當年的暢銷熱門。

  不過,托克維爾的書是扎扎實實分析歷史,王躍文這本《大清相國》則是基於史實的再創作,許多細節和故事是“合理想象”,並且真有其事。

  說到寫作這本書的初衷,王躍文說是自己有一年去山西陽城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參觀游覽,聽了當地人對這位先賢的介紹,頓生敬仰之心。隨后,他查閱了陳廷敬相關的歷史資料,讀了大量同時期的清代正史和野史、筆記,積累了寫作素材,寫出了這部小說。

  清朝官場“五字訣”:等、忍、穩、狠、隱

  《大清相國》首先是一部好看的小說。小說以陳廷敬卷入科考弊案開始,在50余年的為官生涯中,他微服私訪,辦案明察秋毫,與明珠、索額圖、高士奇、徐乾學等同僚明爭暗斗幾十年,要服侍皇上也要心懷百姓,在天子腳下如履薄冰,但一一化險為夷,其間得貴人和紅顏知己相助,年逾七旬后主動全身而退,康熙評價他“幾盡完人”。

  在小說中,作者替陳廷敬總結了五個字的為官之道———“等、忍、穩、狠、隱”。小說結構大體上也是圍繞著這五個字來展開。

  陳廷敬14歲中秀才,21歲中進士,可謂少年得意。但是,官場老手們豈能讓黃口小兒得意?所以,他必須先得等和忍,待到能做事的時候還要學會穩,一旦大權在握則要大刀闊斧建功立業,即所謂狠。這裡講的狠不是心狠手辣,而是敢於鐵腕任事。但是,畢竟宦海風高,不可過於戀棧,當隱之時就要功成身退。

  陳廷敬以清廉正直聞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時,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成風。於是,他上書皇帝要求制定嚴厲的制度,以改變不良風氣。他的建議被康熙採納,責令都察院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於治理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陳廷敬還非常重視發現和重用有識之士,經常向康熙皇帝推薦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等人,都是經他力薦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王躍文在採訪中也提到:陳廷敬作風廉潔,除了他自己的操守過硬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很富有———陳家早在明代就是大戶,算是山西很早的“煤老板”﹔他家鑄的犁鏵銷往全國各地,最遠銷到東南亞。陳廷敬,是真正出身大戶人家。

下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