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由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和中國國家大劇院聯合制作的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將於3月14日起亮相國家大劇院。這是一部俄羅斯經典名劇,改編自俄羅斯大文豪普希金的敘事長詩,講述了19世紀俄羅斯貴族青年的愛情生活,折射出當時俄羅斯社會的貴族生活。這也是著名導演阿列克謝·斯特潘沃克第六次執導《葉甫蓋尼·奧涅金》。
2月2日,新版《葉甫蓋尼·奧涅金》在馬林斯基劇院成功首演。不久前,導演斯特潘沃克來華指導中國組歌唱家排練此劇。排練間隙,他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他說:“在這部作品中,我引入了現代導演的視角。我不僅代表一位現代舞台導演,更代表一個現代人。我希望年輕一代可以在我的這部作品中重新發現自我。”
時代變遷人性依然如故
怎樣讓現代觀眾看懂普希金時代的貴族生活,是斯特潘沃克在這一版本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他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面臨一個雙重局面:一方面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禮節、語言、行為都在改變,但另一方面,人性依然如故。我既想用純正的俄語來展現普希金時代人們的舉止行為與當今的不同,又不想將這部作品變成那種‘歷史入門’的東西。它要在心理上有足夠的說服力,同時裡面的人物——從最初的奧涅金到最后的查列茨基以及連長,都應該是有血有肉的。”
斯特潘沃克說:“柴可夫斯基對原著的劇情進行過一些調整,比如他讓塔吉亞娜和連斯基成為中心人物。之前也有人指出柴可夫斯基對奧涅金這個人物缺乏興趣。在一些場景中,奧涅金的性格僅僅是塔吉亞娜命運轉變的動力來源。這種說法在有的場景中是成立的,但也不盡然。奧涅金的內心世界在這部歌劇中得到了非常細致的描繪。柴可夫斯基的闡釋完全拋棄了諷刺手法。他劇中的主人公也和普希金筆下的大有不同,但我認為這才是真實的塔吉亞娜和連斯基,真實的奧爾迦和奧涅金。”
談到這部歌劇的難點,斯特潘沃克表示,是創造易懂的語言以及讓演員們進行生動演繹,“讓他們在演唱中兼顧普希金的詩意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的確很難。現在人們說話和走路的方式都與從前大不同,心態更沒有可比性。因此,導演的任務就不僅僅是有節奏地展示戲劇的組織結構這麼簡單。我希望所有的東西都以最自然的形態呈現。除了《奧涅金》中的主要矛盾,對我來講還有一個不那麼明顯的就是西方和俄國的矛盾。如果你看過小說的前幾章,就知道裡面充斥著各種英國和法國的詞匯。俄羅斯的主題是通過塔吉亞娜和村庄顯現的,也許我們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塔吉亞娜和奧涅金代表了世界的兩極。”
蘋果代表愛情和時間
在這版《奧涅金》的舞台上,蘋果起了重大的作用。大幕一開,滿台蘋果,而隨著喜劇的推進,蘋果逐漸減少,最后僅剩下一個。斯特潘沃克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很幸運,能夠與杰出的設計師們進行合作。他們通過設計從視覺上再現了劇中人物所處的環境,那極為復雜並且具有內在沖突的世界。用什麼樣的舞美來表現普希金詩中傳達的精神?我們在討論時提出了這樣的理念,蘋果可以很好地表達我們的創作理念,無論是從人物的心理還是從歷史、文化、人文的角度,都是這樣。在俄羅斯,蘋果有一種救贖的意味。同時,蘋果還象征著愛情。亞當和夏娃的愛情就是通過吃了一個蘋果表現的。蘋果還表現年輕朝氣,表現生命的過程。蘋果的逐漸減少表現了時光的流逝,隨著生命的流逝朝氣也漸漸消失。”
在這版《奧涅金》中,每一場的開幕都如同油畫“畫框”般地啟幕,也是斯特潘沃克刻意為之的。他告訴記者:“《奧涅金》是俄羅斯文學的經典,在俄羅斯文學史、藝術史和音樂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希望能夠給觀眾以敬仰的態度來表達這一文學名著的品質,而俄羅斯的繪畫在世界上也非常著名,代表著俄羅斯文化的博大精深。將繪畫與歌劇藝術相結合,能夠表達出這部歌劇作品的地位。同時,普希金描述的故事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也確實與俄羅斯繪畫的風格一致。”
《奧涅金》是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
說到自己對《奧涅金》的理解,斯特潘沃克表示:“對我個人來說,柴可夫斯基自然離我更近,因為他從情感上對我有更大的影響。如果普希金的《奧涅金》是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那麼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就是俄羅斯靈魂的百科全書。從柴可夫斯基的塔吉亞娜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女性隻有一步之遙。她對奧涅金的愛情是一種黑暗的熱情。對我來說,最困難的事情是將柴可夫斯基音樂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與諷刺的語言結合起來,這和普希金的原著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在一些部分,這樣的結合是成功的,不過我們最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檢驗。我盡力確保這部作品吻合普希金筆下人物所處的時代,就算是拉麗娜和保姆這樣的次要角色也是這樣。拉麗娜隻有38歲,按照現在的標准她應該算是位年輕女性,不過在當時她應該算得上是中年了。格列敏公爵不足40歲,他這個年齡的男性應該剛剛從1812年的拿破侖戰爭中回歸家園,從而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將軍。”
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 俄羅斯貴族生活風情畫
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譜曲的三幕歌劇。俄語劇本由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1830年發表的同名長篇詩文小說改編而成。該劇1879年首演於莫斯科小劇院。《葉甫蓋尼·奧涅金》是抒情歌劇的典型作品,用詞用字十分貼近普希金的原著,保留了不少普希金的原詩,還有柴可夫斯基添加的音樂和戲劇元素。
該劇描寫聖彼得堡的貴族青年奧涅金,曾經過著奢靡的生活,后來受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以及頌揚自由和個性解放詩歌的影響,他對現實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厭倦上流社會空虛無聊的生活,抱著對新生活的渴望來到鄉村,並試圖進行農事改革。然而,華而不實的貴族教育沒有給予他任何實際工作的能力,好逸惡勞的惡習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圍地主的非難和反對,奧涅金到頭來仍是無所事事,極度苦悶和彷徨。在鄉下的庄園,他和連斯基及其未婚妻奧爾迦成為好友。奧爾迦的姐姐塔吉亞娜純朴、多情,她熱烈地愛上了奧涅金,並勇敢地寫信向他傾訴自己的愛情,卻遭到奧涅金的拒絕。在經歷重重波折之后,二人再次相遇,當年他拒絕她的愛,再遇才知真情誰屬,然而一切已物是人非……
柴可夫斯基為《葉甫蓋尼·奧涅金》設計了大量的抒情唱段,其中連斯基的詠嘆調《青春你飄向哪裡》、塔吉亞娜的書信詠嘆調《讓我死去》、《舞會圓舞曲》和奧涅金與塔基亞娜最后的二重唱都非常出名,很好地刻畫了人物的情感和戲劇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