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青歌賽兩屆拿優秀獎 身價倍增獲認可
[主持人]:有這樣一個過程。對自己就是一個歷練。包括雷佳你在得金牌之前參加過幾屆?
[雷佳]:兩屆。第一屆是2000年,第二屆是2002年,第三屆是2004年拿金獎。前兩次我都是優秀獎,都是在中國音樂學院當時是學生,以學生的身份代表學校參加。
[雷佳]:有優秀獎,進入了最后的決賽。我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我是第七名,前三等獎是六名,我是第七名、第八名我不記得了,反正差一點點。但是我覺得我一點都沒有因為我沒有拿獎而感到懊惱,我反而覺得這樣的舞台給我提供了一個讓大家認識的機會。我在舞台上演完了以后,第二天就有人給我打電話邀我演出的,証明大家在舞台上記住了你,我覺得這就也是一種提升。
[主持人]:一下身價從一場幾十塊錢漲到一場幾百塊錢了。
[雷佳]:這方面的價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在舞台上得到了歷練,你更知道旁邊有哪些高手,你要向他們學習什麼,你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對你自己今后的成長道路是非常關鍵的。
[主持人]:特別想說說去年你擔任女一號的《運河謠》,去年我們很多觀眾也都到現場去看了《運河謠》,記得去年印青老師帶著王麗達,她在你之后演這個角色,那個時候就聊了很多《運河謠》裡面創作的過程,包括民歌歌手怎樣唱這個角色,你是怎麼理解這個角色,怎麼接到《運河謠》的?
[雷佳]:我個人特別喜歡歌劇的表現形式,雷蕾老師給國家大劇院創作的《西施》、《趙氏孤兒》這些原創歌劇,每一場首演的時候我都會去看,或者第幾輪演出,我要有空都會去看。我覺得每一次看,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這次國家大劇院的第一部民族歌劇邀請我和王宏偉來主演,我覺得也很榮幸,也是因為我們在歌劇的舞台上有很多這方面的努力,之前演過趙季平老師的《米脂婆姨綏德漢》,那是一個陝北的秧歌劇,我在大學的時候就演過原創歌劇《再別康橋》,我演的林徽因,這樣的角色,我可能在歌劇舞台上塑造過一些非常具有中國女性特點的角色。所以我覺得,無論是你是民族唱法還美聲唱法,隻要這個角色合適你,你在台上有自己對這個角色的理解,你的音樂風格是這樣定位的,符合這個人物,你肯定能夠找到符合自己的表現形式。我出演的大部分還是民族歌劇,《木蘭詩篇》是我們團的歌劇,在國外,在馬林斯基劇院,在俄羅斯、日本都是用無擴音的形式演出的,當時跟我一起搭戲的都是美聲唱法的演員。我作為民族唱法,如果是這樣定位的話,我和他們在一起,也是用無擴音的方式在國外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特別是在俄羅斯,我們還接受了俄羅斯的歌劇靈魂人物捷杰耶夫先生的頒獎。我覺得應該沒有太多的唱法之分,隻有角色合不合適你,你怎麼樣用你的聲音更好地詮釋這個角色,我覺得這是最為重要的。當然因為歌劇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是一種全方位的考驗,不但是要用你的演唱,用音樂來塑造人物,還要你的形體,你的表演,各方面輔助你完成這個角色。如果其他的這種民族歌手,我建議大家多有一些形體、表演方面的訓練,其實平時演唱一個單個的作品也是這樣的,像青歌賽的舞台,演唱其中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個詠嘆調,或者不是每個劇當中,你就平時演唱的一首歌,像我演唱《蘆花》的時候,我也有角色設計的,我也有我內心的獨白,就是我的潛台詞,每一句都是連貫的,這樣你才能演唱出來,才會有畫面感。實際上它也是一種類似於歌劇這樣的表達。[主持人]:雖然雷佳說歌劇不分唱法,但是恐怕可能不是大多數的民歌歌手能夠敢於去設計這個歌劇方面的。所以,你當時在最早開始學的時候,包括后來在鑽研的時候,你比一般的民歌歌手注重培養自己哪些方面的素質?
[雷佳]:像剛才說的,最重要的因為歌劇還是用音樂來塑造人物,你的唱,因為你要用你的演唱來表達人物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的變化,包括你是憂傷的,還是你是愉悅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低沉的,那個時候是高亢的,應該是非常豐富的音樂,你用你的音素來表達,雷蕾老師是特別有發言權,因為雷蕾老師給大劇院創作的歌劇《西施》、《趙氏孤兒》又是民族的題材,又是西洋的創作手法,用的是美聲的演員來表現的。我覺得在舞台上,其實它不是很單一的,因為歌劇是一個綜合藝術,你要和各個方面的配合,所以,除了我覺得剛才的作為演員的角度,除了演唱,你肯定在形體,在表演,包括你和對手的搭配,包括你在某個時期用什麼樣的審美,你想帶著大家用什麼樣的審美感受,這都是應該思考的。
[主持人]:雷蕾老師能不能說兩句,剛才雷佳也說您之前也創作過很多歌劇,我們稱為民族歌劇。
[雷佳]:民族題材的中國歌劇。
[主持人]:用的美聲演員。在老百姓心目中一提起歌劇就是用意大利語包括外語演唱出來的。純靠曲調達到自己和歌手的共鳴,中國歌劇現在發展到什麼情況?
[雷蕾]:原來經典的從《白毛女》、《洪湖赤衛隊》、《江姐》,包括后來總政創作的《黨的女兒》,這個基本上屬於我們民族的,而且是板腔體的歌劇。國家大劇院和我邀請寫的這個戲,要求是用詠嘆調和宣敘調,就是意大利這種方式來創作。剛才我們說過的這種歌劇當中是有告白的,就是可以是有台詞的,我后來寫的這個《西施》和《趙氏孤兒》是沒有道白的,所有道白是用宣敘調,就是唱著來說,這個也給作曲提出一個要求,我們的道白用音樂怎麼把它表現的要非常舒服,否則的話,觀眾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太習慣,會笑場。
[主持人]:民族歌手唱歌劇,通過自身的條件,其實技巧不用說,但是通過自身的條件來詮釋這個歌劇中的人物,有什麼獨到的優勢?這可能是中國才有的中國特色吧。
[雷蕾]:我剛才說的我們用詠嘆調和宣敘調這種方式來寫的都是美聲的歌唱家、美聲的演員來演唱的。剛才我們談到的雷佳演的《運河謠》,也有美聲的演員,也有民族唱法的,但是唯一不同的,我們的歌劇是沒有擴音的,就是剛才雷佳說的,完全是靠演員真實的嗓音在表現。所以我就又說到雷佳,目前雷佳可以用無擴音設備,包括她的《復興之歌》的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我也到現場去了,那個是完全沒有擴音設備,當時有幾個助演是戴玉強、王宏偉,戴玉強首先就介紹給觀眾,他說今天雷佳的這個音樂會是沒有擴音的,他說一般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很少用這種方式,他還說向雷佳致敬。確實,一個好的歌唱演員,他的氣息的運用和他的技巧的掌握,做到這一點就可以不用擴音設備了,這是一個好的演員的其中的一個標志。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