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5.18國際博物館日】“走進博物館聆聽志願者的故事”之三

於江:首當國博講解員 觀眾"滴水之恩"救了我一命

陳苑

2014年05月13日14:1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如果來到博物館,我們總能發現有這麼一群人,正直、熱情、無私、奉獻。他們讓博物館走近大眾,他們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歷史,他們生動地講述著文物背后的故事。他們,就是我們最可愛的志願者。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即將來臨,借此時機,人民網文化頻道走訪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聆聽志願者的故事。

據悉,志願者的選拔和考核極其嚴格。報名者通過面試,要參加30個小時的基礎培訓。培訓包括業務知識、服務禮儀、講解技巧等等。培訓后分入各展廳參加一個專題的試講及考核。最后合格者才能成為志願者。近千名報名者經過重重篩選,剩下的不過寥寥幾十人。而最終按時上崗,堅持到最后的人少而又少。但就是這份執著與堅持,令我們動容。

國家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 於江 (資料圖)

聆聽志願者的故事:

耿樹林:國博首博兩頭跑 歷史教師退休不下崗

張鵬:堅持用跪姿給小觀眾講解 收獲一櫃子感人禮物

衛體民:故宮志願者中的書法家 自學3年國畫隻為講解

周志敏: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 喜見觀眾搖身變同事

“一個當不好博物館講解員的志願者不是好機械工程師”,這句看似玩笑的形容在國家博物館志願者於江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証。與人們印象中的“理科男”一樣,於江話不多,但隻要聊到在國家博物館當志願者的經歷,他的話匣子就自然而然打開了,生動的故事與難忘的回憶,精彩紛呈,滔滔不絕。

憶首當講解員:觀眾“滴水之恩”救了我一命

2002年,國家博物館首次面向社會招聘志願者,理工科出身的於江得知消息后立刻報了名。“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能夠順利入選國家博物館的志願者,於江算是實現了自己從小到大的一個心願。

於江第一次做講解員的經歷可以用一個“囧”字來概括。“太緊張了,緊張得嗓子都發不出聲音”,首次上陣為觀眾講解,於江至今記憶猶新,尤其是觀眾隊伍后面還跟著四位給他考核打分的老師,令毫無講解經驗的他緊張到不行。

講解到一半時,由於緊張導致口干,於江解說聲音變了調。觀眾隊伍裡一對老年夫妻發現了他的異常,主動給他遞上了一瓶礦泉水。於江感激地接過喝了幾口,清涼的水立刻滋潤了快冒火的咽喉,也安撫了他緊張的情緒。

“那幾口水算是救了我一命,原本卡殼的講解后來都順利講完了”,回憶起那對觀眾夫婦的“滴水之恩”,於江至今仍然十分感動。

談最困難講解:硬著頭皮一周背下三萬字講解詞

2005年的一場古埃及展是於江印象中最困難的一次講解經歷。由於當時展品豐富、領域知識不熟悉、任務安排時間緊迫,於江和其他志願者們得在一周之內,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時間,將三萬字的稿子背誦了下來。“稿子不是定稿,期間還會陸續做補充、調整”,志願者們隻能硬著頭皮不停地更新自己腦中的“存檔”。

除了“急活”會令志願者們犯難,反反復復地背誦同一段講解詞,也會讓不少志願者們望而卻步。

“當年和我同一批加入的志願者有150人,而到目前為止,能夠堅持下來的已經不到三十人了。”回憶起身邊來來去去的志願者伙伴,於江有些嘆息。

多年來,他曾經幾次介紹自己身邊的朋友加入到國家博物館志願者的行列,但最終能堅持下來的極少。

談到放棄的原因,於江認為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時間安排不過來,還有一個就是無法熬過講解的枯燥期。同樣一段講解詞,翻來覆去地講必定會令人感到枯燥乏味,這個時候,就需要依靠個人意志,還需要想方設法變換講解方式,給自身制造新鮮感來戰勝這段枯燥期。十多年來,於江用自己的方法擊敗了一次次想要放棄的念頭,他形容到:“就像跑長跑,一咬牙,再堅持一下,那段枯燥期就度過了”。

聊志願者伙伴:專業背景與歷史文物完全不沾邊

自從擔任國家博物館志願者管理委員會副會長,於江不僅要負責日常的講解工作,同時還擔任起博物館志願者招聘、培訓及考核的相關工作。

由於本職工作時間比較穩定,於江幾乎每兩周都能抽出半天的時間來國家博物館進行講解。於江介紹,國家博物館對前來應聘的志願者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有時間”,其次是要有團隊意識,最后才是對外貌、聲音等一些講解員基本素質的要求。

國家博物館從來不對志願者的專業知識方面做硬性規定,所以志願者們都來自各行各業。於江談到,今年招聘的170多名新成員中,有著歷史或文物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僅有2位,“跟我的情況相似,絕大多數志願者的專業背景或本職工作跟這邊完全不沾邊”。

為了不斷豐富自身的歷史文化知識,除了國家博物館平時安排的培訓和講座,於江和他的志願者伙伴們會自發組織起來,到全國各地進行參觀學習。山東、河北、寧夏……國內不少博物館都留下了他們探訪的足跡。

談志願者意義:激發觀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

“如果沒有講解員,大部分觀眾來參觀都是走馬觀花,很多時候是看不明白的。”於江把講解員比作聯系起博物館與觀眾的重要紐帶:通過這條紐帶,觀眾可以觸摸到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了解展覽的真正意義。

“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國家博物館對民眾的教育功能才得以充分體現出來”,於江說。

但由於展覽場次多,觀眾人流量大,僅僅依靠國家博物館的專職講解員是難以完成龐大的講解工作的,而志願者的加入正好填補了這方面需求的空缺。

於江自豪地說,“引導觀眾進行參觀,激發觀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是我們工作的責任和意義。” 

(責編:陳苑、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