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文心”四十載:奧地利孔子學院院長講述中國緣【4】

2014年09月30日10:11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文心”四十載:奧地利孔子學院院長講述中國緣

中國孔子研究院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合作簽字。

  中國孔子研究院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合作簽字。

  1974:隻帶“好奇”去中國

  在他的記憶裡:1974年,整個中國都是批林批孔的氣氛,能買到的書很有限,即使有也都是以革命為主的。李夏德和其他留學生們經常看到老師們坐在院子裡開會,接觸到的論調全是“儒家是保守的,是不好的,革命是好的。”

  “我從來沒有失望過,也沒有為看到的事心煩意亂,有的只是好奇。因為我從來的那天開始就知道這裡不是歐洲,是把它當成一個全新的世界去觀察,”李夏德說。

  李夏德觀察到,有的人是帶著固有的觀點來到中國或者看待這個國家,一旦發現這個國家和自己的觀點有差異或者意見相左,就輕易發表觀點去指責、批評,而這種現象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過。

  “我對中國的一切都滿懷好奇,這裡注定會是和歐洲不一樣的,看到新鮮的、不一樣的事情也不需要去否定自己,”他說,自己積極地找機會體驗普通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

  深處滾滾時代洪流中的李夏德和同學們有著不可復制的獨特經歷——學工學弄,參與農村和工廠的勞動。他在北京的中阿(阿爾巴尼亞)友好人民公社挖過土,也參加了學校專門給留學生准備的革命樣板戲學習班。

  “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全靠她。裡裡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今天,很多中國人聽到這段頗具“古董感”的革命樣板戲或許也會有穿越時空的錯覺,它卻成了一個奧地利人在以后四十年裡經常唱起的“拿手戲”。

  如果歷史可以回放,鏡頭應該是這樣的:在滿是大大小小鋼鐵加工件的車間裡,剛剛學習漢語一年多的奧地利留學生李夏德為千余名中國工人表演《紅燈記》選段《提籃小賣》,節奏明快的樣板戲旋律載經受過西方男高音訓練的聲音唱著中國革命故事……這段演唱對於彼此想來都是一段不可復制的時代記憶。

  在中國的一年裡,李夏德有個最熟悉的中國同伴——他的舍友,一位來自武鋼的工程師。一間宿舍,中間有張小桌子,兩邊各有一張床:奧地利留學生和中國工程師如此地了相處一年。

  “我們經常聊天,也有很多他的同事加入進來,聊一聊,也開玩笑,他們的對奧地利有興趣,我也講講我的家鄉,他說,這些聊天總是避開了政治話題的討論,”他說,既是有什麼關於中國的討論也都是報紙上的內容,大家小心地避免給彼此帶來麻煩。

  如同《提籃小賣》一樣,這樣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中國。

  “現在,我每年從維也納到中國至少四五次,直飛不超過十個小時就能達到。在中國的各個城市,我和學者們能討論學術,也能討論各類其他話題。2013年,我還受邀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夢國際研討會,”他說,今天的中國,和四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易瀟、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