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德參加“西藏發展論壇”期間,在布達拉宮前留影。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 據“穿越中國”網站報道,“我們的生命很獨特,人沒有權利忽略這種存在。六世紀的中國古人就以《文心雕龍》帶著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謙卑之心來欣賞和尊重生命,”奧地利漢學家、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李夏德說,結緣中國四十年是一生之幸。
當很多中國人對於《文心雕龍》的印象尚停留在“古代經典”的概念化的模糊印象上,這位來自歐洲的漢學家“非常強烈推薦好好讀這本書:尤其在今天這個世界,尊重每個人、每個民族,承認歷史的發展,這是對現在和未來的責任。”
從1974年到2014年,他的中國印象裡有剛到中國就趕上的“文革”時批林批孔、學工學農,有向維也納大學的學生講授中國文學發展史,也有今天作為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向世界傳遞漢語之美、中國智慧。
“四十年間,從西方到東方見証中國發展變化——空間上有跨越,在時間跨度上也有了一定‘歷史距離’。這四十年是我從單純到思考、反思的成熟過程,對於自己國家、不同制度當今的處境和發展出路也有了多角度思考,”李夏德說。
循著《文心雕龍》,他隨著中國古人從遙遠的宇宙去看小小的地球,“每個生命時間在宇宙中顯得多麼短促,又多麼微小而脆弱,如何珍視它的存在都不為過。如果人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該更為理性和公平地對待自己和別人、文化與社會的多樣性,處理人與自然和資源的關系。”為此,他將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的院刊定名《文心》,以示敬意。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