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烏鎮戲劇節發起人黃磊:在古鎮造一座戲劇烏托邦

謝奕娟

2014年11月09日08:33    來源:信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戲劇居然在小鎮裡發生了,這太瘋狂了

圖片

  □專題策劃/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謝奕娟 錄音整理 實習生 蔡佳賢

  10月30日第二屆烏鎮戲劇節開幕了,在過去的一個多星期裡小鎮上演著大大小小各類演出,而今天戲劇節就要閉幕了。

  本報記者日前特地前往烏鎮親身感受這場戲劇盛宴,為大家揭秘戲劇名導們在小鎮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說不知道,原來為了籌備第一屆烏鎮戲劇節,著名話劇導演賴聲川帶著測量工具,親自走遍烏鎮的大街小巷,為劇院的改造繪制圖紙。而為了本屆戲劇節,在烏鎮古老的水劇場上演一台實景大戲——水劇場版《青蛇》,田沁鑫帶著演出團隊通宵工作,夜夜與烏鎮的天光、蚊虫和雨水“作戰”。孟京輝也進駐了烏鎮,這位文藝“憤中”在似水年華的酒吧裡喝著喝著就靈光一閃,決定在烏鎮做一場史無前例的午夜場話劇……

  三位平日裡不常遇到的戲劇名導,在黃磊的“拉攏”下,不僅成了同事,還做了鄰居,紛紛在烏鎮設立自己的工作室,過起了小鎮生活。

  戲劇節發起人黃磊:在古鎮造一座戲劇烏托邦

  如果沒有黃磊,今天的烏鎮或許不會那麼有名氣,更不會與戲劇結緣,成為一座吸引著文藝青年爭相朝聖的藝術小鎮。

  拍《似水年華》帶旺烏鎮

  如今黃磊在烏鎮開設的“似水年華”紅酒坊,是這裡人氣最高的酒吧,而他與烏鎮的結緣,也始於《似水年華》。

  2002年,為了給生平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尋找取景地,黃磊四處看場。偶然間,在翻閱雜志時,一個叫作“鳥鎮”的地方令他心裡一動。循著地址找去,原來“鳥鎮”是“烏鎮”,但地方卻恰合他的想象。

  當時的烏鎮,作為如今戲劇節大本營的西柵還未開發,《似水年華》中出現的書院、逢緣雙橋,染布坊等等,都取景於烏鎮的東柵。黃磊和劉若英演繹了一對分隔於烏鎮和台北兩地,卻長相思念的痴男怨女。

  黃磊回憶,為了拍到理想畫面,劇組在東柵的河上搭起一座廊橋,此舉立刻招來了反對,時任烏鎮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的陳向宏和他吵得不可開交。誰也沒曾想到,不久之后,《似水年華》的熱播讓烏鎮名聲大噪,而與黃磊不打不相識的陳向宏,自此與他兄弟相稱。

  為小鎮湊齊三大名導

  近十年間,黃磊多次到烏鎮旅游訪友。一次在烏鎮看到水劇場后,黃磊突發奇想,“應該在這裡演一部話劇,弄一個戲劇訓練營,或者再玩大點,搞一個戲劇節!”陳向宏聽了也拍板叫好。

  但搞一個戲劇節,就算在一線城市都並非易事,何況是在一座小鎮?幸好因為演出《暗戀桃花源》和《四世同堂》,黃磊結緣了賴聲川和田沁鑫,后來又邀請到熱衷於扶持青年戲劇的孟京輝,有了三位名導坐鎮,烏鎮戲劇節總算湊足了班底。一次約齊了三大名導吃飯,黃磊還在微博上得意地晒出合照:“這個世界上能把他們三個湊在一起的人就是我啦。”

  2013年5月,第一屆烏鎮戲劇節在西柵如期舉行。此時,黃磊已為這個戲劇節醞釀了五年,奔走了三年。看著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逐漸成為現實,黃磊心生無限感慨。烏鎮,也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常帶孫莉和多多游古鎮

  一早就在烏鎮建立了個人工作室的黃磊,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本屆戲劇節上,戴著墨鏡的黃磊出現在烏鎮街頭時,他剛一帶頭給嘉年華表演鼓掌,就被圍觀的群眾發現了。“這不是黃磊嘛!”“黃磊來了!”大家手中的鏡頭紛紛轉向了黃老師。黃磊快步走進酒店邊上的小門,穿過一道走廊,轉進一片綠地,不一會兒,就成功將身后一群跟拍者甩脫,帶記者來到自家工作室門口。

  這是一間從外面看去平淡無奇的小院落,但外牆上爬滿的藤蔓增添了不少詩意。黃磊透露,工作室是名副其實的“工作室”,大家經常在這裡開會。“去年我們整個青年競演的評委會議都是在我這兒開的,因為我這離舉辦場地蚌灣劇場最近。還有就是迎來送往各界的嘉賓,像過兩天何炅來,就住我們家,確實你讓他住在酒店,滿大街溜達也不方便。”

  黃磊的妻子孫莉和女兒多多也是這裡的常客,“我們會利用自己的私人時間有時候過來玩玩,多多對大自然很有興趣,她喜歡待在這兒。”

  辦戲劇節普及戲劇教育

  身為烏鎮戲劇節的總統籌,黃磊每天都忙得團團轉,他自比“潤滑劑”,“我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從我們整個組委會,到各部門之間的系統協調、對口”。

  第二屆戲劇節才剛開幕不久,他和藝委會的成員們已經開始為明年的戲劇節訂計劃。“今天上午我們幾個人還在開會。其實這個東西就跟那個國際時裝周差不多,時裝周不是發布今年流行趨勢什麼的嘛,我們也得觀察一下,今年比較熱乎的戲或者是這幾年一直在受關注的大戲小戲,主流或者邊緣的劇目,大家先提一提,再設定一個主題。”

  說到烏鎮戲劇節的特色,黃磊說不想去跟國際的戲劇節比較,也不追求什麼高大上。“我們辦這個就是普及戲劇的一種藝術教育,就是老百姓看戲這多簡單的事兒。咱也別把這事兒弄成多‘高大上’的。我覺得戲劇最早起源就是田頭藝術,放下鋤頭就演戲,演了戲接著刨地,這才是一種回歸。”

  【最愛烏鎮一景】

  “似水年華(紅酒坊)吧,晚上挺好的,特別是戲劇節期間,大家演完了、看完戲了,就來喝酒聊天,一撥人走了又來一撥,我每天晚上都在那裡迎來送往的。”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