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女化彩妝 男挂幡
各種禮儀過場之后,就該應酬娛樂了,先把自己打扮漂亮一些。
據說這個習俗源自南朝劉宋,說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人日”(正月初七)臥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后流俗於唐宋,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春節到來之際,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還涂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反正是怎麼好看怎麼畫。
婦女臭美,宋代官員更臭美。據《東京夢華錄》雲:“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頭上,入朝稱賀。”滿頭挂上金色銀色的“幡”,不知有啥好看的。
結伴出游也是女性的一種過年習俗。如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民間又叫“走百病”。
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對婦女而言,其實是一種健身活動。而那些已婚未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長袖走橋遲。前門釘子爭來摸,今年宜男定是誰。”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