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
沒有春晚 看迎春
春社是老百姓的娛樂。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祭祀社神,以祈求豐收,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餉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這一天可把老人與小孩樂翻天了。
宋梅堯臣有《春社》詩雲:“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嘩。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野老暮相嘩”是一種情形,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的“春日雜興”裡,還描述兒童在春社這一天斗草的情形,互相用草角力,那是喧鬧得一塌糊涂。
燈會,是古代春節娛樂中的重頭戲,歷朝歷代都有燈會。唐代在“元夕”期間要“放燈”,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唐睿宗時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詩雲:“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清時期的迎春儀式最娛樂,其豐富多彩與熱鬧勁兒堪比如今春晚。袁宏道有《迎春歌》,周希曜《寶安春色篇》雲:“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做伴,取意“萬象更新”。《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觀者如市。”地方官與民同樂,熱鬧非凡。
猜謎語,也是古人過大年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
《武林舊事》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到了清代,開始流行謎社,《紅樓夢》裡就有寫集體猜謎的橋段。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雲:“一燈如豆挂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當然,春節娛樂不能少了妓女。她們一年之內難得沒有官役休息一天,於是,春節就“相聚青樓奏管弦”。如宋代教坊妓女原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春節期間則在市井演唱助興。(文/趙炎)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