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與美:時代的節奏
在上海,像石天洋這樣的愛馬人,不在少數。“現代馬術運動最吸引我的,是那種和大自然相處、交流的感覺。和馬在一起,能讓我感到馳騁的力量和節制的美感,也讓我學著更清楚地面對自己,更平和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上海全進馬術俱樂部,馬場主人海蘭告訴記者。
馬,寧靜、高貴、忠誠、勇敢,具備了人類向往的優秀品質。在海蘭看來,馬是人類的摯友,是人類從大自然得到的饋贈。
馬與人類休戚與共,心心相印:歡喜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悲傷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前秦苻堅墜下山澗,馬垂下?繩,將主人救起,追兵近在咫尺﹔三國劉備,陷入檀溪之中,的盧馬一躍而起,直達對岸,追兵目瞪口呆。名馬配英雄,人在馬在,人亡馬亡。三國關羽死后,赤兔馬絕食而亡﹔楚漢爭霸,項羽自殺,烏騅馬沉江而隨……說起和馬有關的詩文故事,屬馬、愛馬的滬上散文作家韓可勝滔滔不絕。
不僅如此,千百年來,馬都是力與美的化身。人們贊頌其精神,規摹其神採。
在上海博物館,徐悲鴻的《奔馬圖》鋪展在眼前。用墨精致酣暢,生動而奔放。“徐悲鴻先生一生愛馬畫馬,對於馬的描摹竭盡一個藝術家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佇立畫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由衷地贊嘆。
“畫馬的傳統古已有之,早期的漢字‘馬’,就是最早的畫馬圖像。從東周時期就開始流傳馬的圖畫作品。古代以畫馬著稱的畫家,僅唐代就有曹霸、陳閎、韓干、韋偃等。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孟、龔開、任仁發,近現代郎世寧和徐悲鴻等人都是畫史標名的畫馬名家。”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樂震文說。在他看來,馬賦予人類以速度和精神,充盈著奔騰、跨越的夢想。徐悲鴻筆下的奔馬,最具代表性,一改以往的工筆精細,寫意為之,家國之情寓於筆墨間,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開放與包容:大國的情懷
“駿骨飲長涇,奔流洒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飲馬詩。
飲馬長城,天下歸寧。古人生活靠馬,生產靠馬。在人與人、文明與文明的交流溝通中,馬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跟隨陳燮君,我們在上海博物館繼續尋找文物中的馬。唐代彩繪彩色釉陶騎馬俑,在展廳靜默而立。盛世的風採,在潤澤的釉色、優雅的線條中流淌。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