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中華文化溯源】馬年說馬:奔騰的夢想【3】

2014年01月28日10:2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馬年說馬:奔騰的夢想

  “唐代養馬業空前繁榮,從目前留存下來的唐三彩陶馬來看,馬的形體尤為俊逸瀟洒。”陳燮君說,由於馬的重要作用,以馬為題材的文物屢見不鮮。例如,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甘肅省武威東漢雷台墓出土的青銅器“銅奔馬”(馬踏飛燕),等等。最負盛名的則是“昭陵六駿”。為了紀念自己的六匹戰馬,李世民命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立於陵前: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昭陵六駿,線條流暢,圓潤生動。

  而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馬莫過於漢代的汗血馬。《史記》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為了奪取大量的汗血寶馬,西漢王朝曾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激烈戰爭。引進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斗力大增——馬成為國家的重要財富,馬強則國強,馬弱則國弱。

  由此,馬,也深深嵌入了中西文明交流史的進程。白馬馱經,開啟了佛教在中國的千年傳承﹔張騫出使西域,騎馬穿進茫茫山巒曠野,帶回“絲綢之路”的新鮮氣息﹔茶馬古道,靠著馬幫走出了一條民間國際商貿通道﹔馬上得天下,“馬背上的民族”從草原一直打到了大海邊……走出去,帶進來,兼收並蓄。馬,張揚著大國氣象,塑造著中國包容、開放的文化品格。

  成功與幸福:生活的期待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娟說起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臨近馬年,各種“馬上”體火了起來。“馬上”有錢,“馬上”有房,“馬上”有對象……人們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自古以來馬就是人類最好的伙伴。”王娟說,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馬居其首。馬不僅是人類最早的朋友之一,也是古代神話中僅次於人的造物。魏晉董勛《問俗錄》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神創造了馬,然后才創造了人。

  “馬不僅忠誠、勇敢,而且機智、善戰,是戰場上英雄們的依靠和支撐。”王娟說,“馬到成功”,人們將戰爭的勝利歸之於戰馬。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五侯宴》,描述的是“五百義兒家將,人人奮勇,個個英雄,端的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自破黃巢。”這是“馬到成功”一詞最早的使用。隨后的元明戲劇和通俗小說中,“馬到成功”一直被用來表現戰爭。后來,借用“馬到成功”中包含的取得勝利的“迅速”和“便捷”之義,這一詞匯又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成為人們喜愛的一句吉祥祝詞。

  王娟告訴記者,明清以后,“馬上”體就已成為人們固定的表述模式。祝語中有“馬上封侯”、“馬上發財”、“馬上如意”、“馬上送子”等等。有意思的是,除了使用文字祝語,人們還創造了一種繪畫表現的方式,例如,年畫中常將一匹馬,馬旁樹上的一隻猴子和樹上一窩蜜蜂組織在一幅圖畫中用以表現“馬上封侯”的吉語。又比如,年畫中在一匹馬的上方,畫上一個元寶,寓意馬上發財。馬因而又逐漸成為成功、財富、好運的代名詞。

  “時代在發展。金戈鐵馬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龍馬精神’不能丟。”韓可勝說。人們寄望,“馬上”生活更好,國家更強,人們更期待著,與自然這位親密伙伴和諧相處,在人與自然之間達成一種新的平衡。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上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