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民間大師,一首名曲
據古籍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叔孫氏西狩,於今天嘉祥地方獲一奇獸,似鹿而有麟,國人不識。問於孔子,子曰:“麟也!”孔子把麒麟看作吉祥之獸。“嘉祥”之名即由此而來。這裡起名字,也喜歡用“祥”字,“任同祥”就是一例。由任同祥改編的《百鳥朝鳳》,更是一首祥和之曲。
軒子斌,嘉祥縣文化館副研究員,曾經在嗩吶藝術學校任教。說起《百鳥朝鳳》,他流露出一種深情。他堅持認為,《百鳥朝鳳》的主旋律來自山東梆子。關於《百鳥朝鳳》的來源,不管是“梆子說”,還是“落子、墜子說”,都不否認戲曲的影響。
過去,《百鳥朝鳳》在民間被稱為《百鳥音》或《百鳥鳴》,流傳范圍為皖北、蘇北、魯南和豫東。“最早的《百鳥朝鳳》比較粗糙,主要是模仿鳥鳴,甚至加入狗叫、貓叫、豬叫,有時還夾雜母雞生蛋和小孩哭鬧之聲。穗子(自由發揮的段落)很多,每個班子演奏的都不一樣。”
在《百鳥朝鳳》“定型”的過程中,兩位民間大師功不可沒,一位是任同祥,另一位是皖北嗩吶藝人劉鳳鳴。劉鳳鳴原名劉東山,8歲開始學藝,15歲那年,他在鳳陽與幾個民間班子“打擂”,解數使盡,一吹成名,從此改名劉鳳鳴,意為在鳳陽一鳴驚人。劉鳳鳴主要活動在蚌埠、鳳陽、定遠一帶,這一地區流行泗州戲,因而在劉鳳鳴的吹奏中,戲曲音樂佔很大比重。劉鳳鳴對《百鳥朝鳳》動了第一次“手術”,他改變了原曲結構鬆散、沒有高潮等缺點,使它更像一部作品。
“到任同祥時,《百鳥朝鳳》曲譜基本定型。”軒子斌說,任同祥進一步壓縮曲中的鳥鳴聲,刪去雞叫聲,並設計了一個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長音技巧的華彩樂句,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由任同祥改編、演奏的《百鳥朝鳳》,在國內外音樂節上多次獲得金銀獎。此后,《百鳥朝鳳》又被陸續改編為笛子曲、琵琶曲、鋼琴曲和交響協奏曲。
1991年,嘉祥被授予“嗩吶之鄉”稱號。嘉祥人為任同祥而自豪,為嗩吶而驕傲。嘉祥縣文廣新局局長張化隕說:“為了弘揚嗩吶藝術,嘉祥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成立了嗩吶藝術學校。像趙善雲,還有伊雙來的女兒女婿,都是從這所學校出來的。國家和地方,每年會給伊雙來、趙善雲等非遺傳人2萬至5萬元的補貼。每當有大型活動,嘉祥都會調集民間藝人到北京、濟南等地演出。雖然這幾年受到一些沖擊,一些人放棄了嗩吶,但在嘉祥依然擁有一支上千人的嗩吶隊伍。這些藝人們走村串戶,用一把金嗩吶服務於廣大農民,給他們帶去歡樂和吉祥!”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繁花入眼,鳳凰飛臨,百鳥且歌且舞……這就是《百鳥朝鳳》呈現的場景。
——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光明日報記者 周立文)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