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易瀟 攝)
文化部部長蔡武介紹2013年文化改革發展情況和2014年重點工作
人民網北京2月24日電 “梁思成先生講過,對文物要‘修舊如舊,帶病延年’。(文物)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們是要讓它帶病延年。”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先生在今天回答記者關於文物保護與文物修復的提問時,如是說。
針對媒體提問:“關於全國館藏文物的腐蝕率超過50%,這個數據引起了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目前館藏文物的安全情況究竟怎麼樣?關於文物保護下一步有怎樣的考慮?”時,勵小捷說:“各類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蝕損害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但是我們可以採取多種保護措施來延緩這樣一個趨勢。”
勵小捷介紹,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過一次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調查結論是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我再提供一個數據,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到230萬件,佔館藏文物總量的16.5%。
談到如何保護館藏文物,勵小捷認為第一是改善其保存環境,比如文物庫房的溫濕度控制。他舉例說:“對紙質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產生新的病害,而不是對50%存在不同程度損害的文物都要動手修。”他還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認為文物修復工作應該遵循‘修舊如舊,帶病延年’的理念,並稱:“(文物)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們是要讓它帶病延年。”
勵小捷表示國家文物局十分重視館藏文物的保護。他介紹:“‘十一五’期間在這方面的投入達到6億元,改善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庫房提升項目安排2.5億元,進入‘十二五’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將進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這三年館藏文物修復資金安排將達到8.17億元。”
勵小捷表示,目前館藏文物的修復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制約因素:一是人才匱乏。二是有些關鍵技術現在仍然沒有突破。三是可移動文物修復工藝復雜,周期相對較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的完成任務。他舉例說:“一件在泡水狀態的青銅器從脫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兩年半,而尺幅比較大的絲織品的修復就要更長時間。”
他說:“‘慢工出細活’可能是文物修復的一個規定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