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人民網>>文化>>正文

家用攝像機發明起源於膠片攝影機

王 鐵

2014年03月22日08:47  來源:哈爾濱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家用攝像機發明起源於膠片攝影機

以電視節目為代表的影像沖擊起始於1985年前后,一夜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將人們的公共欣賞活動,轉為每家每戶個人的單向選擇,《陳真》、《排球女將》、《坎坷》等等電視劇,后來的春晚……這是前所未有的影像裂變,沒幾年,電影院、俱樂部紛紛關門,那個時候電影市場開始進入了冬天。

1985年,“大二分之一”錄像帶的攝像機、錄像機開始進入家庭,誰家結婚、生日、甚至郊游有攝像機伴隨,是為時髦。緊接著“LD影碟機”、VCD、DVD、藍光播放器、高清硬盤播放器接踵而來,到如今網上點播、下載……讓電視台叫苦不迭。技術革命推動了文化選擇的多樣性,影像的好處是直觀親切,弱點是缺少了遐想思考的空間。

上個世紀80年代,會攝影的人最吃香。誰家辦喜事先到照相館拍個定婚照,男的吹吹頭,女的燙燙發,婚紗照剛時興。辦喜事是一台轎車、一台大客、一位攝影師的時髦組合。90年代初,會攝像的人最吃香,扛著攝像機記錄全過程,而且還是彩色的。當然,圖像不夠清晰,人聲和音樂也不透亮。基於當時的技術限制,已經是相當時尚了。現在普通人都在使用高清硬盤攝像機,可錄可攝,就連照相機、手機都具備拍片和攝像功能,專業手藝成為生活的平常事。

家用攝像機的發明起源於膠片攝影機。1874年法國人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能攝影的機器。1882年法國人朱爾·馬雷發明了可以拍飛鳥的連續動作的攝影機,1889年愛迪生在美國實現攝影的膠片化,並規范了膠片的尺寸為35毫米,在1891年獲得專利。由此,電影拍攝成為可能。1923年前后出現了有聲電影,哈爾濱幾乎與世界同步在上個世紀初也出現了中國首家電影院。影像真正進入家庭一直到1975年才成為可能,這一年索尼、JVC公司研制的家用視頻系統工業化生產。1976年JVC的VHS系統開始生產,這是專門為大二分之一錄像帶提供的播放裝置,可以播放錄像帶攝錄的畫面,還可將電影膠片的節目轉錄到帶子中,在當時絕對是一場技術革命,大眾自由選擇節目帶,用錄像機、電視機進行獨立的欣賞。

隨攝像機步入生活,錄像機奇貨可居,那時在哈爾濱要買一台要用外匯券,外匯商店買一台JVC錄像機要6000元,真是天價。有從日本帶回來的,因為日本是110伏的電壓要改成220伏才能用。那年月哈爾濱有頭腦的人已經扛著攝像機奔波在各個婚禮現場,婚禮攝像成為一種時尚的職業,著實賺了把好錢,街道上的復印社也紛紛打出婚禮攝像的招牌,不少禮儀公司都是這樣起步發展的。精明的日本商人立刻開發了生產線,鬆下、東芝、日立、索尼大量投向中國市場。

這時,錄像帶出租屋出現在大街小巷,這些錄像帶都是從LD影碟上轉錄的。這種LD影碟碟片直徑30公分,是世界上首創的雙面刻錄的影碟,一部兩小時的大片可完整的記錄下來,儲存量達1點4GB,比較錄像帶的“250”線的清晰度,LD影碟已經達到“400”線的清晰度,比電視台錄制和發射的信號還高許多。由於LD價格高,隻有豪華歌廳使用,后來普及到電影院的錄像廳,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最初,在哈爾濱是很難買到便宜錄像機的,人們將目光投向沿海城市。那時,廣州、廈門可以買到便宜貨,由於求購心切有時候會上大當。有朋友在廣州海珠廣場看到有人賣錄像機,品相不錯,現場還有播放演示,動心了,看准了是“日立747”,價格幾經討價還價也談妥了。上了人家的摩托車去取貨,貨也驗了,隻顧著忙活了,箱沒變,瓤變了。回到賓館一看是磚頭,后悔莫及……錄像機國內的年銷售額曾達百萬台,沒幾年,不足千元就能買到。最近,上網搜搜,最好的鬆下全新機2000元,二手的八成新才四五百元。

看大片要有關系、要熬夜,甚至要求人。1990年正版錄像帶的片源十分緊俏,一次在大學評稿,大家很賣力,會長一高興,說晚上給我們吃點小灶,從省廳資料館調來正版“大片”讓我們見世面。有《真實的謊言》、《護花使者》、《桂河大橋》等,后來收看的片源沒有一次效果達到資料館原版帶的。錄像機另一個功能是,可從電視的信號源轉錄節目。我錄過《話說長江》、1999年春晚等節目,幾天前,我特意找出以前錄的節目,還能播放,圖像可以,聲音清楚,左上方“央視”的台標不是現在的樣子。錄像機風行內地十多年,擁有量曾達到五千萬台,被VCD播放機在一兩年內徹底取代。

LD影碟機曾是發燒友的一種最好的影音選擇,至今仍在使用。1995年哈爾濱的大電影院都有小廳,多用LD影碟機播放,通過投影儀顯示效果,那叫鐳射電影。票價比電影票貴一倍,因為播放的都是未刪減的大片。LD影碟機1992年投放市場,到2009年1月15日日本先鋒公司宣布,最后一批3000台產品完成后正式停產,至此全球銷售了1680萬台,僅先鋒公司銷量達950萬台。哈爾濱當時的擁有量兩萬台。這種播放機的優點是:畫面的色差好,沒有后來DVD的“馬賽克”現象,由於技術原因又不能夠盜版,因此,深受發燒友喜歡。當時,LD影碟的片源集中在廣州海印影音城,至今仍然能夠在這裡買到這種影碟。像《雲裳風暴》、《天煞》等。

之后, VCD火遍全中國。1992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廣播電視展上VCD播放機第一次面向大眾。從技術角度講播放影像的分辨率達到了“352”線,清晰度超過了錄像機。這一次,國內企業跟上了,1993年9月萬燕牌VCD在北京國際廣播電視展上亮相,10月出產2000台。這一技術讓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1997年全國年產1096萬台,一年1000萬個家庭擁有了VCD,5000萬人享受新的收看方式。在哈爾濱的各大商場,甚至道裡菜市場都買VCD,這是多大的商業誘惑。郵政街、滿洲裡街就開了二處音像市場,道裡的六道街也開了一處。遍布城鄉的音像店有上千家。

2005年前后VCD影碟以豐富的片源沖擊電視台。廣州每年有上千種影碟向全國發行,均是在國內電視台播不了的,美劇、韓劇、日劇,VCD成了熱銷品。主要是好多東西在傳播渠道看不到。我們資料室還訂了些,供大家借閱觀看。現代影音新技術,快的讓人目不暇接,才幾年,VCD影碟已退出市場,如今在淘寶網上仍然有人在叫賣VCD“大片”,在民間被發燒友所珍藏,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記憶。

DVD曾經風光無限。當中國VCD播放機擁有量上億台時。1995年索尼、東芝統一了DVD的影像標准。標志著世界將出現“720”線的“准高清”的數字硬盤攝像機,同時,攝像機也普遍高清化,留下更清新美好的圖像。這又催生了DVD播放機的誕生。2008年夏天,參觀影音展看到一台巨大的液晶電視正在播放海底世界的畫面,猶如一幅精美的壁畫,一問畫面是103英寸,標價是68萬元。僅僅幾年工夫,55英寸的液晶電視頻頻進入尋常百姓家,價格萬元左右。這不是夢,是現實。

前幾天,我到教化廣場觀看一場家庭影院展示,就音響效果講已經不是什麼“5:1”、“7:1”聲道了,而是“全音域”。簡單說聲音是四面八方、上上下下,讓你身臨其境。而播放器有藍光DVD,有高清硬盤播放器。清晰度是1080P,電影幕布是弧形……正在播放《泰坦尼克號》,完全是現代家庭影院的效果。

而此時,DVD藍光播放器在網上才500元就能買到“索尼”的。高清播放器配上一塊“2T”硬盤就可以下載海量影視劇。原來苦苦積攢的DVD影碟,現在隻要幾塊硬盤就可以容納,市面上的音像店幾乎找不到了,老式攝像機、錄像機、VCD都成了文物了,可是那些經典的影片內容始終在不同的文化介質裡保存著。1874年以來,人類影像從攝影機、攝像機、播放器一路走來,從膠片、錄像帶、光盤、硬盤等等在記錄著進步。我們要感謝那些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人類世界不斷探索,才產生了這樣巨大的變化,在精神文化的追求上,人類永無止境,而未來影像如何,不敢想象。

(責編:易瀟、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