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麻將》聯排現場。
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本報記者 牛春梅
北京人藝新劇《洋麻將》還有四五天就要首演了,但推開首都劇場三樓排練廳的門,眼前並沒有出現想象中緊鑼密鼓、熱火朝天的景象。濮存昕(飾魏勒)頭發亂蓬蓬的,臉色也有些憔悴,斜斜地倚在兩張椅子上,看上去有些懶散﹔龔麗君(飾芬西雅)和他隔著一張桌子,臉上挂著淡淡的笑,好像在聊著什麼家常話﹔導演唐燁和另一位工作人員則在一旁笑呵呵地看著他們,面前的桌子上堆滿了茶葉和各種零食。
“魏勒”病了,“芬西雅”有痛
“你別看他們表面輕鬆,心裡壓力都大著呢!”唐燁說。
原來濮存昕這些日子一連演了《阮玲玉》《窩頭會館》兩部大戲,同時又在排練《洋麻將》,由於過於勞累,心臟有些不大舒服,嗓子也快不行了。扒拉開桌子上的零食,看到濮存昕還帶了一瓶治咽炎的噴霧劑。
唐燁說,“戲比天大”許多人都挂在嘴邊,這個戲卻讓她看到在龔麗君的心裡真的是“戲比天大”。十幾天前,龔麗君的父親剛剛去世,她趕回老家大連待了不到五天就回來了。導演唐燁聽說她三天沒睡覺,就讓她再歇一天,可她卻回短信說:沒時間了!“五天啊,多麼寶貴的排練時間,一想起這些我就躁得慌,覺得自己這次要完蛋了。”
人在排練廳裡,可她對父親的惦念卻一直沒有放下。前兩天,龔麗君和濮存昕排練時,魏勒問芬西雅,“你今年都多大歲數了?”龔麗君想都沒想就順口回答,“八十七了。”在一旁的唐燁有些急了,“姐姐你說錯了,應該是七十一。”龔麗君一愣神兒,隨即眼淚就流出來了,原來她隨口說出的是自己父親的歲數。濮存昕在一邊安慰她,“這是你父親知道你遇到困難,來幫助你了。”
濮存昕后悔接了這出戲
“這個地方你不能太高興,要停一下再說……”濮存昕正在和龔麗君一句一句地雕琢著全劇第一幕的台詞,甚至連該怎麼換氣,倆人都會討論一番。這是因為前兩天,劇院藝委會審查時,老藝術家們認為第一幕的節奏有點慢。
別看濮存昕已經61歲了,也是劇院的前輩,可是看到朱旭、藍天野、鄭榕這些老藝術家的時候,他還是會自動切換到學生模式,老藝術家們的意見他也格外重視。“我特別高興的是,前輩們肯定了我們的戲,說我們有自己的東西。”
其實,濮存昕接演《洋麻將》的初衷是想檢驗一下自己這些年的學習,“於是之老師和朱琳老師演的這出戲,為人藝的現實主義表演風格樹了一個標杆。我就想看看,我都六十多歲了,有沒有能力把這個戲接過來。”濮存昕將《洋麻將》當成了一個教學戲。
但學習和繼承卻遠比他想象中的要困難和復雜,竟讓他有些亂了陣腳。“排到一半的時候,走不下去了,覺得自己沒有那金剛鑽兒,就不該攬這個瓷器活兒!”濮存昕說,有一段時間自己是真的后悔排這個戲,“這個戲對演員的表演技法要求特別高,要演得真真的。你一個細節演得不真,觀眾都能看出來,當年於是之老師就被認為演得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老頭。”
龔麗君從催眠到失眠
剛開始看《洋麻將》劇本時,龔麗君覺得這個戲沒有太多矛盾沖突,也沒有什麼情節,“好像是一個催眠的戲。”但是,讓她沒想到的是,真的排起來卻不是催眠而是失眠,“這簡直是我二十多年來遇到的最難的戲!想起來就覺得心慌,睡不著覺。”
困難一方面來自這個戲的台詞量非常大,“而且完全沒有人救你,台上一共就兩個人,你說不好就會影響對手,你必須生生地把這些台詞刻在腦子裡。”龔麗君說。台詞之外,這個戲裡的主要活動——打牌也是最容易犯錯的。以前從沒有打過牌的她和濮存昕都是現學的洋麻將,但是戲裡一共要打11把牌,每一把牌都不一樣,還要帶出不一樣的台詞和情節,非常容易搞混。
劇中的兩個老人都是七十多歲,對還不到五十歲的龔麗君來說,還差著輩兒呢。“要演老,但又不能太老,不能一看就是在表演老,更重要的還是要把握老年人的心態。”她隻能從身邊的老人身上找這種感覺,“但始終不是發自內心,溶於血液的,很容易有表演的成分。”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她才漸漸找到感覺,“你要把自己心裡的雜念都排除掉,純淨地、一心一意地進入這個戲,就能夠接近人物了。”
排練期間,龔麗君出了排練廳,心也還在戲上,要麼是看劇本,要麼是聽前輩表演的錄音,“我要聽他們是怎麼處理的,好的東西絕不拒絕。對我們這一輩人來說,繼承就是把前輩好的東西都接住。前輩用那麼長時間磨練出來的東西能不好嗎?現成的好東西你不學,非得自己去創新,那不是傻嗎?”當然龔麗君所謂的繼承也不是描紅模子似的全盤照搬,“你可以把精華接過來再發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肯定不會和前輩一模一樣。”
對於這次演出,龔麗君和濮存昕心裡都有些忐忑,“不過,現在不挑戰自己,再過五六年,你就真的挑戰不動了!”濮存昕說。
鏈接
《洋麻將》
編劇:DL·柯佩恩(美)﹔1976年在洛杉磯首演﹔譯者:盧燕﹔1985年,北京人藝在國內第一次上演,夏淳導演,著名演員於是之、朱琳演出。劇情:住在養老院的魏勒和芬西雅是兩個被家人遺棄的孤獨老人。他們在一起打洋麻將時,每一把牌都是對兩人心理性格和生存境遇的一次揭示。這是一部風趣幽默的喜劇,也是一次引人深思的對人生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