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的一部電影《黃金時代》讓現代女作家蕭紅又“紅”了起來,短短31年的人生,9年的創作生涯,她的命運坎坷曲折,她的作品卻獨特而偉大。2015年1月22日,蕭紅逝世73周年,讓我們靜下心來回望她走過的文學足跡,傾聽熱愛她文字的人們對她的懷念。
“這真是黃金時代”
蕭紅的文學生涯離不開她生活的那個時代,更離不開她生命中遇到的諸多才子,或為愛人,或為知己,或為恩師,其中最重要的要數蕭軍和魯迅。
蕭紅原名張乃瑩,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區的地主家庭,幼年喪母,因包辦婚姻,1930年離家出走。1932年,與蕭軍相識,是蕭紅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從此她開啟了文學創作生涯。
“黃金時代”的出處是1936年11月19日蕭紅從日本東京寫給蕭軍的一封信。蕭紅在信中寫到,“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文史學者、傳記作家張耀杰認為,蕭紅當時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我這些年遭遇了這麼多不幸,現在終於可以通過寫作自食其力,不用再為花錢發愁了,我應該珍惜自己的個人幸福,這也就是我的黃金時代了。
在蕭紅的文學道路上,給予她最多幫助的人莫過於魯迅。魯迅與蕭紅有著令人感動的“偉大的溫情”。在蕭紅的人生與文學路途上,魯迅可謂導師和伯樂,正是魯迅的發現和提攜,才有了蕭紅與蕭軍二人在文壇上的崛起和發展。魯迅曾親自為蕭紅的《生死場》把關、修改,並寫了序,還請現代著名作家、評論家胡風寫了跋。魯迅非常欣賞蕭紅的爽快性格和文學才華,多次向國內外同行推薦她的作品,稱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蕭紅也將魯迅視為自己的文學偶像,她曾經回憶魯迅給她和蕭軍帶來的溫暖:“在冷冷清清的亭子間裡,讀著他(魯迅)的信,隻有他才安慰著兩個漂泊的靈魂。”
“30年代文學洛神”
“晚飯過后,火燒雲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牆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這段小學課本裡的精彩課文《火燒雲》很多人都會背,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它其實節選自蕭紅文學創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呼蘭河傳》。
蕭紅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23歲進入文壇,31歲在香港去世,短短9年,她卻創作了《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回憶魯迅先生》等大量作品。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生死場》到《呼蘭河傳》孕育並造就了一種蕭紅式的獨特的小說文體。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
《生死場》是蕭紅創作前期的高峰,該作品推出后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曾在《生死場》的序中寫道:“這自然不過是略圖,敘事好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茅盾曾在《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一文中寫道:“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著有《漂泊者蕭紅》的學者林賢治充分肯定蕭紅的文學價值,他在通讀了蕭紅全部作品后,覺得與同時期的作家蕭軍和端木蕻良相比,蕭紅的作品更具傳世價值,“作為一個作家,蕭紅寫出了底層農人和女性的抗爭﹔作為一位女性,她塑造了獨立、反叛的女性形象。她自身處在苦難中,文字卻比張愛玲更有暖色。”
“心靈非常純潔的作家”
電影《黃金時代》的大熱,讓人們關注到了蕭紅復雜的情感生活,卻往往忽略了她身為作家的文學價值。
林賢治曾稱贊蕭紅“是繼魯迅之后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於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唯一的。”
批評家張莉在《蕭紅,為何讓人念念不忘》一文中寫道,“為什麼這位女作家如此讓人念念不忘?固然與她傳奇而短命的一生有關,但終究還是因為她的文字,因為她文字裡潛藏著的天賦、勇氣、膽識和才華,因為她的寫作本身閃耀鑽石般的光澤,於是,在她去世四十年后、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人們還是要忍不住大張旗鼓地去談論她,閱讀她。”除此之外,她還曾提議,“與那些優秀的民國文藝女性最好的相逢——是回到她們的專業領域,是去往她們的文學世界,是與她們進行精神對話。”
著名學者錢理群也曾在一次採訪中呼吁大家去讀讀蕭紅的作品:“蕭紅是一個心靈非常純潔的作家,你去看《呼蘭河傳》,那些文字是多麼美好。”
(整理:陳苑 本文綜合:光明日報、羊城晚報、齊魯晚報、天津日報、重慶晨報、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