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內蒙古:"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實現農牧民文化共享

記者 張桂梅

2015年01月23日08:4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廣袤無垠的草原,潔白的羊群零星點綴,牧民策馬揚鞭查看完羊群后,找一塊平坦的地方坐下來,拿出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或瀏覽電子圖書,或欣賞視頻、看電影、看演出……

在互聯網尚未覆蓋的廣袤草原,這樣的畫面一直縈繞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者的腦海中,而如今,當初的憧憬已經變成了現實。

放著牛羊聽著歌,還能看電影,這樣的愜意生活在內蒙古的大草原成為現實,完全受益於“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的文化共享工程。

牧民們在蒙古包裡用移動終端接收數字文化資源(資料圖片)

打通文化共享“最后一公裡”

“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是內蒙古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內容,是按照文化部實施“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工程建設要求,結合內蒙古的人文、地理環境情況實施的一項創新型數字文化服務模式。

內蒙古地理環境特殊,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自治區級行政區,國境線長達4200公裡。全區人口2489萬,其中1000萬農牧民生活的地方遠離城市。這些區域網絡覆蓋面少。

如何改變現狀,讓偏遠地區的農牧民能上網,能通過電腦、手機享受到優質的信息資源?這成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的工作人員面臨的難題。

同樣,作為內蒙古圖書館館長、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主任的李曉秋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2012年的一天,李曉秋在家上網時,腦海中閃出一個靈光,把無線WiFi技術運用到農牧區,不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之后,他召集大家商議,並分頭調研。結果報上來,可行,成本不是很高。他們隨即找通訊行業開發商研發軟件。

2012年8月,軟件開發成功,這使文化共享工程“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項目邁出了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因為是惠民工程,服務得處處體現出公益性。這項工程從別的文化建設項目中省錢,加上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積極幫助申請資金的支持,前期的試點建設就起步了。內蒙古先后在巴林右旗、翁牛特旗、蘇尼特右旗、達茂旗、托克托縣等6個地區開展了試點工作。

移動數字加油站成為草原上牧民最喜歡去的地方(資料圖片)

2013年6月17日-21日,文化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工作人員走進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在邊境鄉鎮海流圖鎮及下屬村落、牧民點,進行了“數字加油站”相關設備和應用平台安裝調試和布點工作。這是內蒙古分中心結合地方特色推出的“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進入的第七個試點縣。

每一個試點地區,李曉秋都要親自與工作人員去基層調研、考察,雖然辛苦,但他覺得這項事業特別有成就感。說起來該工程的一些數據及實施情況,他不用看材料,如數家珍。“呵呵,都爛熟於心啦。”他笑著為記者解答。

他說,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策劃實施的“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項目在內蒙古落地,還起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名稱——“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其具體做法是在現有文化共享工程網絡架構和服務模式基礎上,利用無線WiFi技術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通過建立一級數字加油站(鄉鎮、蘇木),二級數字加油站(村、嘎查),移動便攜式加油站(分散的游牧點),通過充分利用無線WiFi技術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為邊疆偏遠地區無網絡覆蓋的農牧民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數字文化信息資源服務。

在李曉秋看來,這項工程之所以深受基層老姓百的歡迎,關鍵在於真正意義上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裡”,豐富了邊疆偏遠地區無網絡覆蓋農牧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和急需的實用技術信息,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內蒙古圖書館館長李曉秋在介紹數字加油站的功用(記者 張桂梅 攝)

60余萬農牧民受益

試點成功后,“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工作人員和技術研發團隊多次深入基層試點調研,反復研究調試,使系統越來越穩定,形成了具有獨創性的移動數字加油站。

“這個‘鐵杆杆’高約9米,直徑有碗口粗,鐵杆上面有3個像音箱似的白色東西,既不發聲,也不轉動。這是大功率無線WiFi,每一個可輻射120°,3個就實現了360°無死角全覆蓋,在無遮擋物的情況下,輻射距離最遠可達到3公裡以上,24小時不間斷運行。隻要有一台終端設備,在此距離內就可以訪問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所提供的數字資源。”1月20日,內蒙古分中心的會議室裡,技術人員一邊向記者展示這個項目配套設備的模型,一邊介紹起它們的功用。

“這就是‘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載體‘移動數字加油站’。這種小型、便攜式的一體機集服務器、存儲、無線WiFi為一體,配合便攜式天線,輻射半徑最遠可達到5公裡。每個數字加油站都存儲有2-4T的數字資源,2T的存儲器就能放入1萬小時的蒙漢文精選視頻,7.2萬冊蒙漢文電子圖書等內容。”對於平台上的資源,技術人員表示“可以用海量來形容”。

記者了解到,2013年,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啟動了“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試點工作,內蒙古分中心按照“邊疆萬裡數字文化長廊”建設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實施方案,緊緊圍繞全面提升邊疆地區數字文化服務覆蓋輻射能力這一中心點開展了后續的“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試點工作。

截至目前,該工程已在內蒙古7個盟市、17個旗縣建設了一級數字加油站23個、二級數字加油站2個、三級移動數字加油站104個,已累計服務農牧民60余萬人。

施工人員在建設數字加油站(資料圖片)

文化惠民工程深得民心

“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實施,讓優秀的文化數字資源走進草原蒙古包、農區百姓家。實現了由過去的“點線服務”方式向“網面服務”方式的轉變,解決了基層農牧民無法獲取優秀的文化數字資源的難題,深受群眾歡迎。

呼和,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日根塔拉鎮政府的一名干部。今年28歲的他,同時也兼任著該鎮額爾敦都呼木嘎查的黨支部書記。說起“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他興奮起來。

這名從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對網絡、對數字信息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說,自己的嘎查可謂地廣人稀,52戶牧民202個牧民,大家分散居住在40萬畝的草場上。以前,接收數字文化信息非常不方便。現如今,“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改變了這裡的面貌。

他高興地說,現在嘎查裡也安裝了移動數字加油站,選址是在一個中心位置的牧戶家。牧民隻需在自己的手機上下載一個軟件,就可以24小時不限時獲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線閱讀、在線觀看和離線下載學習觀看都行。

已經建設好的數字加油站(資料圖片)

“信息平台上提供大量農牧業養殖種植技術方面的知識,還有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方面的蒙漢文電子圖書和視頻資料,非常實用。”呼和介紹,而且,更為便利的是,在這一工程所覆蓋地區,農牧民可以“訂閱”信息,他們把所需數字資源內容,反映給“數字文化輔導員”,再由“數字文化輔導員”“數字文化加油員”“數字文化專管員”逐層匯總上報內蒙古分中心,分中心按照農牧民的個性需求安排資源數據,通過網絡直接傳輸到本人。

呼和對這項工程的意義認識深刻,他說,“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受到廣大基層農牧民廣泛贊譽和一致好評,是一項深得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

對於“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下一步進展,李曉秋主任及他們的工作人員已經有了清晰的勾勒,今年內蒙古還擴大“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的覆蓋面,還要建成219個一級加油站,力爭用幾年時間完成全區剩余700余個鄉鎮和10000余個村(嘎查)布點、服務工作,讓更多的農牧民早日享受到公共數字文化的優質服務。

數字生活,拉近了內蒙古農牧民與世界的距離。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