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人民網>>文化>>正文

南京博物院非遺館新春活動 過年做個兔子燈

本報記者 姚雪青攝影報道

2015年02月20日07: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過年做個兔子燈

  南京市一名兒童參加“秦淮燈彩”現場制作活動。

  過年了,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內格外熱鬧。在兩位秦淮燈彩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20多個孩子和家長圍坐在一起制作兔子燈。

  “兩個圓形能做一個兔臉,兩個橢圓形就做成一個身子,兩個錐形呢就是兔耳朵……”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顧業亮打開精心准備的課件,通過說歷史、講故事的方式,將秦淮燈彩的文化淵源和制作方法娓娓道來,孩子們邊聽邊拿起手邊的膠水彩紙躍躍欲試。

  顧業亮告訴記者,點花燈的習俗起源於古代宮廷,在東晉逐步流行到民間,到明朝已是鼎盛規模。在南京,春節期間點花燈、鬧花燈、賞花燈已經成為民俗習慣。傳統中“初八上燈、十三試燈、十五上燈、十八落燈”,老百姓爭看“萬盞花燈映秦淮”的美好景象,常說“過年不到夫子廟就是沒過年,過年不到夫子廟買花燈就是沒有過好年”。為了更好地讓游客體驗參觀,現在南京的秦淮燈會已經延長了時間,很多手藝人年前就要備貨了。

  “純手工的秦淮燈彩,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絕,共有荷花燈、兔子燈、麒麟送子燈等八個品種,最多的有扎、糊、裱、剪等62道工序。”顧業亮介紹,其中兔子燈漂亮可愛、工藝容易掌握,且蘊含著“揚眉吐氣”的美好寓意,因此選擇它進行現場教授。

  大約一個半小時以后,孩子們制作的色彩各異、別具特色的兔子燈陸續完成,當裝在其中的LED燈亮起來的時候,也點亮了他們眼中的興趣和期盼。“我准備挂在家裡,還要帶著它去逛廟會呢。”6歲的女孩萌萌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一起前來參加活動的孩子家長則告訴記者,剛開始孩子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但在潛移默化中,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有了深入了解的願望,而這種愛好和興趣的養成,也是對一家幾代人的影響,以后還將繼續關注南京博物院的其他參與活動。

  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長助理王美詩告訴記者,臨近新年,關於春節的傳統民俗格外受到關注,這樣的活動,電話和網絡的預約報名總是十分踴躍。

  據悉,南京博物院的非遺館內常年開設有戲劇曲藝表演、手工藝表演等。此類深度參與、滾動形式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中最活躍和受歡迎的內容之一。今年春節前后還有常州虎頭鞋制作、金陵剪紙藝術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