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人民網>>文化>>正文

探訪全國"年味兒"十足舞獅活動 雄獅舞動萬家歡

2015年02月20日07: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雄獅舞動萬家歡(年味·舞獅子)

廣東醒獅

龍獅文化源遠流長

過一個嶺南最有年味的春節怎麼少得了水上飛獅?2月19日下午,大年初一,一場獅王爭霸賽就在風景秀麗的廣東南海西樵山天湖公園上演了。

在獅王爭霸現場,隻見南獅時而飛身上樁、威風凜凜﹔時而憨厚善良,逗人喜愛。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痒、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大膽創新的高難動作與新穎巧妙的採青技術更令人嘆為觀止。

“巨靈聞諦,靜待良機,躍而起,萬川一水仰人杰﹔瑞獸夸寶,夙知天意,吼且舞,眾輝同光覽邦興。”獅王爭霸,當年隨著電影《黃飛鴻》而家喻戶曉,那是一個流傳在廣東南海鄉村的故事。如今在黃飛鴻故裡廣東南海,廣東醒獅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黃飛鴻第五代傳人黃欽添才是真正的“獅王”。

來到黃欽添師傅的中聯黃飛鴻龍獅基地,一頭高7.28米、首尾長38米的“獅王”透著一股沖天的豪氣,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黃師傅身形魁梧,六七歲開始他就跟著村裡的前輩舞龍舞獅,練就了一副好身手,從這時開始威猛靈巧的醒獅就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

隨著有節奏的鑼鼓聲,一隻小“獅子”正在一人多高的樁台上輾轉騰挪,時而搔痒眨眼,時而凌空一躍,兩個小隊員將南派醒獅的威猛、靈巧與傳神展示得淋漓盡致。作為他們的總教練,黃欽添一直在旁邊細心指點,哪個動作不得要領,哪個動作還需進一步打磨……從初一到十五,100多人的獅隊表演日程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

如今龍獅運動已不再停留在自娛自樂的民間活動的層次上,而是由民間開始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軌道,已經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舞獅育人和文化傳承作為心中的最大目標。目前正在做一件他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他要將傳統文化與國學研究引入到他的龍獅俱樂部,要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審讀根植在嶺南大地上的醒獅文化。”

廣東南海是南派龍獅的發源地,目前在遍布南海各鎮各村3000多頭南獅中,富有民間傳統淵源的醒獅活動,早在隋唐就已成形,明清年間盛行,到如今更是遍及南海的城鄉鎮街,龍獅文化深植於南海人的基因。

沐著這一年的春光,走在廣州番禺鐘村鎮鐘四村裡,忽聽得一陣鑼鼓聲。

順著鑼鼓聲尋過去,一頭威猛的南獅出現在村裡文化廣場的舞台上,時而翻騰跳躍,時而憨態可掬﹔當“狼吞虎咽”的一壇酒下肚后,踉踉蹌蹌,搖搖晃晃,讓人忍俊不禁……獅頭掀開謝幕時,大家才發現,是五個十來歲的孩子合演了這一出精彩的“醉獅”表演。

舞台最前面站著喝彩的,就是“獅頭”李健峰,他最喜歡表演的就是“醉獅”,這個“獅子”很像人,喝酒、睡覺、有著它的喜怒哀樂,很有靈性。

“我們都是鐘村中心小學的學生,由於對舞獅的共同愛好大家都加入了學校的龍獅興趣班,每天下午利用最后一節‘大課間’時間訓練。”五年級的彭敬彬對記者說。

彭敬彬的同班同學雷卓航介紹說,他從小就特別喜歡舞獅,覺得舞獅特別威風,所以從小他就特別羨慕舞龍舞獅的長輩。作為“中國龍獅文化之鄉”的鐘村鎮,舞龍舞獅氛圍特別濃厚,每逢節日和喜慶事,總有高水平的龍獅出游,耳濡目染,大人們的一招一式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我是在5歲的時候迷上舞獅的。”同樣是5年級的彭耿豪說,當時是姑姑買了一隻“小獅子”,他和表哥都愛不釋手,在沒有任何人指教的條件下,就和表哥模仿大人們的招式舞起來了,一上小學他就報名參加龍獅興趣班,同時參加了村裡的龍師團,系統的訓練讓他學會了很多東西。

“獅尾”鄧博文是一個壯實憨厚的小朋友,他經常頂著“獅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但在長期的訓練中他覺得,他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獅頭”還是“獅尾”,隻有整個團隊協調一致如同一個人一樣,表演才能成功。

鐘村鎮龍獅協會秘書長陳禮滔介紹說,鐘村鎮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龍獅文化之鄉”,就在於龍獅文化在當地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鐘村鎮的學校、村組及各種文化團體都有龍獅興趣班、龍獅團,這些都是承載龍獅文化的土壤。

教練蘇小龍表示,新年來了,龍獅團進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段,鐘村龍獅大匯演、龍獅大巡游一個接一個,孩子們的演出活動都排滿了。

彭耿豪說,他媽媽的爺爺就是舞獅高手,聽媽媽說曾祖父能夠踩著大水盆邊緣將獅子舞得出神入化,就像有輕功一樣,他以后也一定要練成這門絕技。(記者 李 剛)

河南小相獅舞

高台威武亮絕活

鑼鼓響起來,獅子舞起來。鑼鼓聲中,5隻獅子分別沿繩索攀援而上。4隻獅子位居四角。一隻雄獅爬上20米高的鋼架,在表演台上騰挪跳躍。這就是著名的小相獅舞——“五子登科”。

在河南省鞏義市,活躍著一支舞獅表演隊——魯庄鎮小相村舞獅隊。這支隊伍經百年繼承、創新,形成中原地區獨具特色的“高空獅藝”,贏得“中原第一獅”美譽。

小相獅舞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神話:玉皇大帝玉璽上的獅子修煉成仙,下凡人間,降落在嵩岳鳳凰山腳下。獅仙除妖鎮宅,造福百姓。后來,玉皇大帝將獅仙收回天宮,獅皮存留人間。百姓想念獅仙,就用獅皮扮作獅子模樣玩耍,既健身消遣、鎮宅固本,又避邪造福、人興財旺。

小相獅舞主要分為地攤、高台和高空獅舞。地攤獅舞,即在平地表演。兩人扮獅子,一個抬頭、一人拱尾,協調動作,熟練配合,渾然一體。另有一人扮“引獅人”,使用刀、槍、大鐮、三股叉、梢子棍、繡球等器械斗獅,而獅子則以騰、跳、躥、扑、伏、回旋等動作配合。

高台獅舞分為高架板凳獅舞、高架椅子獅舞。所謂“高台”,就是兩張板凳一層,層層上摞,能摞到12層,每層都有4個人“捉板凳”,最高一層是3張板凳。先是一個獅子在舞,后成了雙獅舞,有“板凳架”“踩獨繩”等。引獅人與獅子在昂揚的鑼鼓聲中,時而蓄勢,時而騰挪,做著各種高難動作,懸念迭出,驚險不已。

高空獅舞由第二十一代傳人崔西金等人創新而成。“頂天柱”、《牢杆》把高空獅藝推到空前高度,成為小相獅舞的兩大絕活。

1999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澳門回歸“慶典大型展演”,從此走出河南,名揚天下。2008年6月16日,小相獅舞被定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者 馬躍峰)

武漢黃陂僵獅子

盤旋上下聲咆哮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孝感和武漢黃陂一帶的元宵節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游獅活動。僵獅子也稱“將軍獅子”,舞獅者稱“將軍”或稱“馬腳”。

清晨,村民們陸續到香案前上香祈福,鞭炮扎著堆點燃,鑼鼓震天響。舞獅活動由年長的頭人(老一輩玩獅子牽頭的人)主持儀式,數名有經驗的“馬腳”輪流舞獅,另有若干名“護法”手持紅色“神棍”,邊走邊跳。

“盤旋上下聲咆哮,寒光凜凜拳金毛。”10點左右,頭人高聲唱完祈福之詞后一聲令下,僵獅子隨即變得瘋狂起來,仿佛神靈附體,跟著“神棍護法”和鑼鼓聲高低騰躍,見著鞭炮就鑽,在煙霧中瘋狂撒歡。此間,長者以瓷碗盛水喂僵獅子,“馬腳”喝水時須以牙將碗咬破,咬破的碗越多越吉利。想看熱鬧又害怕的小朋友,一會兒湊上前歡呼喝彩,一會又躲著鞭炮跑進稻田,好不熱鬧。

之后是游獅環節。8名青壯男子跪在香案前,頭纏紅巾焚燒黃表紙,用燃燒的檀香木熏“馬腳”,然后四周鑼鼓齊敲,鞭炮轟鳴。數十分鐘后,隻見馬腳猛然立起,雙眼迷離且不住抖動,亢奮異常。接連僵下幾名“馬腳”后,游獅活動開始。在此期間,整個村子男女老少一起出動為來年祈福。舞獅巡游到每家每戶時,家家戶戶都會擺上香案,拿出煙花和爆竹迎獅,幾天裡僵獅子歡舞巡游,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僵獅子”每年從除夕前全村人就開始准備,從正月十三舞獅“起燈”,一直到巡游、上廟、化獅至結束,連玩三天至元宵節,祈福當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記者 付 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