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揭二月二“龍抬頭”說法由來 竟與古代天文學有關

2015年03月21日08:1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3月21日電 (易瀟)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古稱“春龍節”、“龍頭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作為古代民間極為盛行的節日,其中的許多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

由來:

與古代天文學有關

我國從唐代開始就有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這與古天文中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每年農歷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故稱為“龍抬頭”。

其實龍抬頭的意思就是指大地經過冬眠,百虫開蘇醒,經過了立春、雨水、驚蟄等節氣,我國很多地方都開始進入雨季,這也是大自然的規律,不過在古時,“龍”在人們心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是祥瑞的化身,也是風雨的主宰,所以人們都普遍認為這是“龍”的功勞。

習俗:

“祭龍王”“剃龍頭”“引錢龍”

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我們炎黃子孫也被稱為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

因為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祭龍王”的活動,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以求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中國山東等地區,老百姓會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意為請龍回來,興雲布雨,祈求農業豐收。

而在“龍抬頭”這一天理發,被稱為“剃龍頭”或“剃喜頭”。舊時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這一習俗在北方地區延續至今。

飲食:

“神龍”變成桌上餐

中華民族是個好食的民族,“龍抬頭”自然也就成了美食的節令,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民俗中的食物名中都會吃食多帶個“龍”字,比如吃餃子稱為“食龍耳”,吃油炸糕稱之“食龍膽”,吃米飯叫吃“龍子”,吃春餅叫做“咬龍鱗”。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喜歡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民間傳說,當年武則天稱帝,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間,壓在山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古時候,人們會“炒豆豆”幾年龍王,這一習俗發展至今,演變成了吃爆米花。

此外,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民間還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本文綜合:西安日報、天津日報、中國新聞網)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