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人民網>>文化>>正文

83歲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去世 被譽為"瑞典王維"

2015年03月29日07:49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他的詩充滿唐詩意蘊被譽為“瑞典的王維”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翻譯家李笠還是“忘年交”。

  “醒,是夢中往外跳傘。”是他詩中的名句,而今,他卻不再“跳傘”,永遠沉睡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3歲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近日因病去世

  人 物 簡 介

  出生於1931年的特朗斯特羅姆,被認為是戰后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杰出的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1954年他出版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即引起瑞典詩壇轟動。1990年,因患病導致右半身癱瘓后,仍堅持純詩寫作。他善於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機物和科學結合到詩中,作品多短小、精煉,往往用意象和隱喻來塑造個人的內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於平靜的文字裡。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似乎是個遙遠而陌生的名字,但在愛詩歌的小圈子中,特朗斯特羅姆還是擁有不少擁躉,他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詩人。曾將特朗斯特羅姆的多部作品翻譯成中文的翻譯家李笠認為,他的詩有點唐詩風味,甚至稱他為“瑞典的王維”。近日,這位偉大詩人的離世,也引來國內詩歌界一片哀嘆。

    他的詩/

  意象奇特而精准

  帶有禪意,有唐詩的意蘊

  在很多詩人及評論家看來,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特朗斯特羅姆是實至名歸,而且在某種意義上,特朗斯特羅姆大於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給不給他,他都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李笠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瑞典語系,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將特朗斯特羅姆作品翻譯成中文,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在中國的重要譯者之一,也是特朗斯特羅姆的“忘年交”、好朋友,曾經促成特朗斯特羅姆的中國之行。28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也聯系採訪到特朗斯特羅姆的中文譯者李笠。身在杭州的他語調低沉地說:“我妻子在瑞典,早上她打電話告訴了我這個消息,我感到非常難過。”

  據李笠介紹,他從1984年在《世界文學》上開始發表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作,到1990年翻譯的特朗斯特羅姆詩集《樹與天空》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李笠稱“我翻譯過他的詩歌大概在270首左右”。李笠說,對於他的翻譯,特朗斯特羅姆和他的家人是滿意的。

  李笠多年在瑞典生活。他說,“他的作品語言風格簡潔凝練,意象奇特而精准,帶有禪意,有中國唐詩的意蘊,所以很容易被中國讀者接受,並喜歡。把他稱為‘瑞典的王維’是恰當的。其實,早在他得諾獎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喜歡他的詩歌。”

  他軼事/

  曾兩度造訪中國

  爬長城喝白酒吃火鍋

  特朗斯特羅姆曾兩度造訪中國,最近的一次是在2001年。據詩人於堅回憶,當時專程來北京為《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首發助興的特朗斯特羅姆,在參加完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朗誦暨研討會和瑞典使館的酒會,便匆匆南下昆明了——因為昆明開了一家“特朗斯特羅姆畫廊/酒吧”。雲南歸來后,白發稀疏的特朗斯特羅姆,澄藍色的眼中流露出幾分孩子般的歡快與得意。

  夫人莫妮卡稱,他們此行最大的收獲是買了好幾種中國白酒,在瑞典喝的伏特加可沒這麼來勁。為了追求形式的完美,他們還專門買了一套白酒杯,就是中國最常見的那種八錢小玻璃盅。

  離開中國前的晚餐,中方接待人員以及國內眾多著名詩人特意安排了火鍋。座中幾位瑞典客人對有的食物不敢下口,惟有特朗斯特羅姆大喝一聲:“Ja!”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要了!”

  早在1985年4月,特朗斯特羅姆就訪問過中國,當時的他還興沖沖地爬上了長城。(記者張杰、綜合《遼沈晚報》)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