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人民網>>文化>>正文

清明節掃墓風俗源於寒食節 祭祀程序最為關鍵

2015年04月06日11:14  來源:中國僑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清明節掃墓風俗源於寒食節 祭祀程序最為關鍵

  據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梅聯華介紹,在中國古代本有兩個傳統節日:一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用於指導農耕﹔一為寒食節,旨在掃墓和緬懷親人。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時間上相隔不遠,后被合二為一。合並后的清明節與其它節氣不同,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梅聯華說,在民間傳說中關於清明掃墓的源頭有兩種:一則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於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則故事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介子推為春秋時期晉國人,因“割股奉君”及“隱居不言祿”而深得世人懷念。

  如今,我國各地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有不同,但常見的做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挂燒紙錢、供奉祭品。如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很多地方已變挂燒紙錢為鮮花祭掃。

  梅聯華指出,其中祭祀的程序最為關鍵,一為寄托哀思,二為與先人相感。掃墓時,人們攜帶各類祭品到墓地,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表示此墳尚有后人,最后再叩頭行禮祭拜。此后一家人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可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環狀戴在頭上。

(責編:鄒菁、李岩)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