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戲劇演出
人民網>>文化>>正文

京劇《玉簪記》復排 軍旅國粹演繹葉杜經典

2015年04月09日13:1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玉簪記》丁曉君飾演陳妙常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  4月10日至12日,著名梅派青衣演員丁曉君領銜戰友文工團京劇團在長安大戲院演出京劇《四郎探母》、《玉簪記》、《謝瑤環》。其中《玉簪記》是當年杜近芳與葉盛蘭兩位大家合作演出的代表劇目,已經多年不見舞台,此次復排受到極大關注。

此次演出主要以戰友文工團青年演員為主,特邀天津京劇院第五屆CCTV青京賽金獎獲得者老生演員凌珂與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五屆CCTV青京賽金獎獲得者小生演員金喜全,此次合作演出可謂是京津滬青年偶像派演員之間的一次合作。

《玉簪記》是當年杜近芳先生與葉盛蘭先生合作演出的代表劇目,雖然不是首創,但卻是最先唱火,把此劇推向一個高峰。杜近芳先生不僅對人物內心的深度挖掘上,以及在頭飾、服裝設計上都有了創新與發展,而且,把陳妙常動作設計上做到了極致。例如:“琴挑”一折中,潘必正覺得陳妙常琴彈得好,陳妙常覺得遇到了知音,當陳妙常堅決讓潘必正彈奏一曲的時候,杜近芳先生增加了一個“扭腰擺身”的動作,這一動作把一個“花季少女,春情初動”的真情表露了出來,同時為后面的“琴挑”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還有在“秋江”一折中,在上船以及行船的動作上的設計,讓觀眾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可見動作的逼真與細膩。但是,近年舞台上已很少能看到此劇,如今,丁曉君與金喜全合作,特地邀請了杜近芳先生與葉少蘭先生作為此劇的藝術指導,為弟子們口傳心授,嚴格把關,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弟子們重現當年的經典之作,並傳承下去。

《玉簪記》作為明代文人昆曲的高峰之作,數百年來,被多個劇種爭相排演,其中昆曲、川劇、京劇可謂各有所長。昆曲典雅柔婉、川劇詼諧幽默,而京劇《玉簪記》則突出兩位主角青春年少的熾烈愛情,陳妙常和潘必正一見鐘情又阻礙重重,最終相愛相知,情感更鮮明,節奏更明快,稱得上是一部“青春愛情”京劇。據杜近芳先生回憶,她當年演出《玉簪記》,每演必滿,觀眾不僅為優美的唱腔、生動的表演喝彩,並且都深深陶醉在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中,隨之樂,隨之悲,是一出難得的好戲。

此次主演該劇的丁曉君、金喜全都扮相俊美,正值青春,對這出戲更有自己的體會,丁曉君表示,整個現代社會在快節奏下高速運轉,但年輕人不是不渴望愛情,許多人也拒絕“快餐愛情”,渴望浪漫唯美的真愛,這就是為什麼韓劇如今大行其道的原因,京劇《玉簪記》是我們自己本民族的浪漫愛情,走進劇場的觀眾一定會沉浸在這種美好的感受中,她也希望通過這個劇目為觀眾喚醒愛情,帶來感動。

《謝瑤環》是由田漢先生1962年移植創作的。主角謝瑤環女扮男裝出宮審理案件,斬罰貪官。表演融青衣、小生與一體,人物豐滿,矛盾激烈,表演難度極高。多年來,被多位京劇名家演出過,是新編歷史劇中引人注目的名劇。該劇首演主演葉盛蘭先生與杜近芳先生珠聯璧合,創造了經典。丁曉君對此劇可謂是得到了杜近芳與葉少蘭二位大師的真傳,不僅演出了青衣的“柔美”,也演出了小生的“陽剛”,尤其是在扮演小生的“一公堂”中念白完全是小生的念法,運用大小嗓的結合,把小生的“龍虎音”運用的恰到好處。念出了“謝巡按”的威武氣勢。在“花園”一折中,又把女性的柔美,對袁行健的愛慕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此劇的中心思想是對封建社會貪官污吏的批判,在如今反腐倡廉,弘揚正氣的這個時代中上演此劇,也是對社會提供了“正能量”。此次主角丁曉君與金喜全分別是杜派與葉派的代表人物,看他們如何重現當年的葉杜經典,讓我們拭目以待。

《四郎探母》是京劇觀眾最為耳熟能詳的骨子老戲,無人不唱。此次由丁曉君帶領本團青年演員韓富超(盜令至見娘,楊延輝的扮演者)、董芳琳(盜令,鐵鏡公主的扮演者)、王晶(蕭太后扮演者)、李洋(楊宗保扮演者)與凌珂的合作,一定會讓觀眾耳目一新。當有媒體問到,戰友京劇為什麼選擇該劇時,丁曉君表示,《四郎探母》各個劇團都曾演出,所有戲迷都會唱劇中的唱段,對於表演者來說,是壓力,更是挑戰,如果水平稍弱,就會被觀眾“挑眼”。丁曉君希望通過這樣一出“熟戲”,請觀眾給戰友京劇打分。

(責編:王鶴瑾、黃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