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挖掘文化價值,凝聚精神力量,是文化建設領域的從業者共同思考的問題。日前,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劉玉珠以“中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為題,與中國傳媒大學師生進行交流。本網特摘編部分講話精華,分上下兩期推出,本文為上期。
核心觀點:
·文化產業變速檔 增速已上快車道
·文化產業熱錢涌動 投資者心態更需關注
·互聯網帶來的新基因 版權保護需各方努力
·政府重視程度步步加深,實實在在的推動力
數據說:文化產業變速檔,增速已上快車道
從2004年國家統計局制定發布《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以來,十年間,中國文化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近年來,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仍然保持了高於全行業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到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91.8萬戶,從業人員(不含個體戶)1760萬人,資產總額已經超過了10萬億。十年裡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很快,如果從2003年開始算起,我們用了八年的時間,也就是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突破了萬億,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后,更是保持了年均增量超過兩千億元的快速增長態勢,到2013年,我們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經達到了21351億。再從佔GDP的比重來看,2004年佔比是2.15%,2013年則達到3.63%。因此,對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我有這樣的一個判斷,今后20年內,中國文化產業仍然會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速度。
目前,在國家經濟呈現新常態,各地紛紛放緩GDP發展預期的同時,為什麼文化產業將仍然高速增長?
首先,我國對於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仍然旺盛。通過我國近十年來的文化消費支出和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人們在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外,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會保持著比較快的增長速度。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不同,物質消費到了一定的程度要再保持快的增長速度是很難的,但是對精神文化消費的支出卻是潛力巨大的。例如,2001年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在北京演出時,某國家前總理為了觀看這場演出專程飛到北京,買了價值1200美金的前排座位,粗略測算一下,他為這場演出的實際花費在2萬美元左右。
粉絲經濟也是文化需求特點的典型體現。前幾年劉德華、張惠妹、張學友的演唱會,許多歌迷追隨偶像觀看演出。一次這樣的文化消費,在演唱會門票的基礎上,還創造了包括交通、食宿、相關衍生品等多方面的支出,其對經濟的拉動與輻射作用是非常可觀的。
去年有個電影叫《私人定制》,這裡面就把個人的消費特點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雖然有藝術演繹的成份,但對少部分人而言卻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上海把個性化的文化消費納入文化創意發展的內容也充分証明了這一點。的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消費的多元化就會越發明顯,大家都講“有錢就容易任性”嘛。我國近幾年的發展,文化消費一直保持著比較旺的水平,但是總體來說我們國家的文化消費還是剛剛起步。
不差錢:文化產業熱錢涌動,投資者心態更需關注
文化產業的發展,資本是血液。在我國,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要投資主體,市場和社會力量是文化產業的主要融資渠道。在過去,為文化項目、文化產品“找錢”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現在這種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已經到了“不差錢”的階段,好項目尤其是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或者市場看好的項目,會有資金主動找上門來。各類資金紛紛投入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成為了各方社會資金投資熱點的重要表現之一。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馬雲連續收購幾個文化產業項目,以王健林、馬化騰為代表的幾大公司紛紛涉足文化產業領域,都說明了資本對於文化產業巨大發展前景的青睞。這些大企業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積極性很高。因此投資者的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馬雲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講到投資文化產業,要“用公益的心態去投資,用商業的方式去經營”,就是我們對文化產業的投資不能抱著立竿見影的速成心態,而要沉下心來,用一種做公益的心態長期去經營這個事業,可能一開始不能迅速看到收益,但是隻要能找准方向、扎實定位,卯足力氣去開拓市場,那就很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回報。
文化+:互聯網帶來的新基因,版權保護需各方努力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為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互聯網進入中國20年,對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都不可低估,我們的互聯網發展已經實現了多項世界第一,我們在某些方面實現了“趕英超美”。
我國互聯網網民基礎龐大。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5.57億,較2013年增加5672萬人。而在互聯網企業方面,去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有個統計,按照市值排名,中國有四家公司躋身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分別是阿裡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
近一段時間,“互聯網+”的說法備受關注,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文化產業的各個方面都與互聯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互聯網將全面融合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由於互聯網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這就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極。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 4.33 億,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66億,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2.94億。所以說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同時,我們還需要關注到互聯網時代的版權保護問題更加迫在眉睫。要解決這類問題,不僅需要政府在立法執法上加大力度,還需要企業和版權所有者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共識。
政府:重視程度步步加深,實實在在的推動力
對文化產業的認識,我們國家也經歷一個從摸索學習到借鑒提高的過程,歐美、日韓等過都曾是我們的老師。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也是步步加深。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產業司,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體現出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9年,國務院出台《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了到2020年實現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目標。
現階段,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支持,已經轉變成為了實實在在的推動力、引導力。一些地方主要領導都積極主動與文化部門就如何在當地發展文化產業進行探討與咨詢,將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納入到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中去,這在原來是不曾有過的。
我國文化產業在短期內迅速崛起,除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外,黨委和政府的巨大推動作用不可忽視。在未來,政府將投入更多資源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並在知識產權保護、文化政策和文化立法方面重點予以投入。
【人物名片】
劉玉珠,現任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歷任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分別參加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和WTO談判,長期從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管理工作。著有《文化市場管理指南》、《文化市場實務全書》、《中國市場經濟監督全書——文化市場卷》、《文化市場學——中國當代文化市場的理論與實踐》、《WTO與中國文化產業》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