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人民網>>文化>>正文

蘇童呼吁年輕人靜心閱讀經典 稱為市場而寫作很荒謬

師文靜

2015年05月01日13:34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蘇童呼吁年輕人靜心閱讀經典 稱為市場而寫作很荒謬

蘇童呼吁年輕人靜心閱讀經典稱為市場而寫作很荒謬

  蘇童在講座中。  攝影 王曉華

  繼到山東師范大學做交流5年后,4月29日,著名作家蘇童再次受邀到山師大與學生們做了“像地球一樣大的短篇小說”的講座交流活動。其間,蘇童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鼓勵年輕人放棄碎片化閱讀,多讀經典充實內心。

  與其沉迷碎片化信息

  不如讀篇完美短篇

  提到作家蘇童,讀者印象最深的是以《小偷》《巨嬰》《向日葵》《古巴刀》《水鬼》等為代表的短篇小說。很多評論家認為,蘇童將短篇小說寫作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學者張學昕更稱,“蘇童是中國當代最好的短篇小說家,沒有之一。”

  在講座交流活動中,蘇童極力推薦讀者閱讀短篇小說,因為短篇小說在閱讀體驗上有諸多的解讀可能,可以直抵讀者的心靈。

  蘇童稱,如今短篇小說受到的關注遠沒有長篇小說大。在他集中寫作短篇小說的幾年裡,因沒有長篇出版,竟然被一位比較關注文壇動向的文化記者認為沒寫作。蘇童說,這件事情對他觸動挺大,大家都有長篇情結,卻很少關注短篇創作。他說之所以做這樣一個講座,就是要盡一己之力讓短篇小說的讀者多一些,讓短篇小說更受關注一些。蘇童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讀者與其閱讀手機上那些碎片化的休閑性的東西,不如忠誠地做一個短篇小說讀者,這是他通過幾十年的閱讀經驗得出來的結論。“一篇短篇小說一萬多字,你坐公交、地鐵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次非常完美的、可以抵達人心深處的閱讀。”

  說假話的人太多

  說句實話反而很受用

  1980年,蘇童成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學生,時隔35年后,談到如何做教授、做老師,蘇童稱,他比較反感動不動就以過來人的身份教訓年輕人,其實學生不是來聽教誨的。

  但是蘇童也談到,他做老師辦講座就是要直抒胸臆。“現在對年輕人說的假話太多了,反而對他們說句實話,他們會很受用。在我的講座中,我怎麼想就怎麼說,不粉飾自己。當然,大學生和讀者們最為關注的是我與文學的某些聯系,沒有人對我本人感興趣。我隻不過是寫作流水線上的一個工人。因為我是60后作家,我的寫作代表這代人的一些符號。我覺得讀者更希望我對零件、對流水線說話,所以我本人不重要。”

  談到作家要給青年一代傳遞怎樣的讀書和文學觀念,蘇童說,他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呼吁青年人能夠靜下心來,捧起一本比較有價值的書、一些經典來閱讀,不要浪費自己的青年時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讀者應該學會做減法,但同時又不能丟掉好東西,不能丟掉那些幾百年來的經典作品。”

  為市場而寫作很荒謬

  更喜歡中肯的批評

  談到自己的作品時,蘇童稱,大家都認為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寫得好,他笑納這個評價,但對他自己而言,女性主題的小說只是他作品中的一小部分,隻不過有幾部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傳播較廣泛而已。“其實,我看重的作品不是廣為讀者所知的。作為一個寫作者,不能去考慮市場,考慮市場是徒勞的。有人說我要向市場靠攏,你怎麼知道市場是什麼?讀者是誰?多少人?不是我清高,而是我覺得向市場靠攏而寫作很荒謬。”

  幾年前出版以“香椿樹街”為主題的長篇小說《黃雀記》后,蘇童稱,他會長期以“香椿樹街”為背景進行創作。談到這兩年不少作家把新聞寫到小說裡,讓小說寫作緊跟時代脈搏的情況,蘇童說,每個作家的創作方式不同,但他不會採取這種創作方式。“我是寫小說的,不會直接對社會現實發表意見,作家不太可能有這樣的創作方式,人對現實新聞的思考是滯后的,作家對現實的發言不要著急,作家是寫小說的,是虛構的。”

  作家寫作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評價,對此,蘇童稱,其實無論評價是罵還是夸,作家一般都會去關注。對他而言,他不喜歡那些用文學理論框架硬套他的作品的評價文章,切不中要害,他反而更喜歡能罵到他服氣的文章,“好與壞,都是評論家的價值觀,我最喜歡那種中肯的、能夠切入我的文本本身的,而非理論性的東西,看到這類批評我會反思,思考。”

(責編:鄒菁、李岩)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