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茅盾誕辰119周年 探訪茅盾北京故居[圖]

2015年07月04日08:1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茅盾故居(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許心怡)在119年前的今天,茅盾誕生在浙江省桐鄉縣烏鎮的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裡。在隨后漫長的歲月裡,他走上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創作出《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春蠶》,《白楊禮贊》等經典著作,成為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解放后,茅盾曾出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1974年12月,茅盾遷入北京后圓恩寺胡同的兩進標准四合院,他在這裡度過了6年的晚年生活。在茅盾誕辰119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探訪他在北京的故居,追憶這位偉大的作家。

茅盾故居(資料圖)

在四合院中完成回憶錄

熱鬧的南鑼鼓巷裡人潮熙攘,從南穿行至巷子北口,向右一拐就到了后圓恩寺胡同,感受的則是難得的安詳與靜謐。幾扇緊閉的朱門和零星持單反的游人暗示著胡同的不同尋常——很多近代中國風雲人物曾在胡同居住。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位於后圓恩寺13號,在溫馨的四合院中,老人用人生最后的6年多時光寫出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四合院的前院辟為展廳,介紹茅盾的生平和著作,正房前有一尊漢白玉的茅盾半身像。“那時茅盾總在會客廳沙發上看書,前廳有花,環境好,老同事一進門,隔老遠就打招呼,他也能最早聽到。在與老朋友的信息交流中,他心情也很愉悅。”茅盾故居主任郭麗娜介紹,“文壇新秀把書寄給他,他也有求必應,幫助年輕人修改書稿。”

后院是茅盾的書房兼臥室,屋內陳設保持著茅盾離開后的原貌——幾件舊家具,一張單人床。“這些物品和家具大多是公家配置的,走到哪家基本都有這幾件,先生生活非常節儉,自己的東西很少。這些被子、床單、衣服很多是補丁套補丁。”

茅盾臥室的床頭案幾上放著書籍、資料和收音機,還有一排大大小小的藥罐。在這裡,茅盾先生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郭麗娜感慨道,自打寫回憶錄起,茅盾的生活就變得非常緊湊。“他非常細心,又追求完美。每一件事過去這麼長時間,要查很多資料,他從大量舊報紙和文獻中查詢具體時間。那時候,他的身體已經極其不好,有嚴重的肺氣腫,一隻眼睛接近失明,寫回憶錄非常辛苦,但也一門心思要把回憶錄寫出來。”

至1981年去世時,茅盾自己完成的手稿有40萬字,回憶錄記敘了1934年之前的過往。1934年之后的部分,由茅盾的兒子、兒媳根據他的錄音機口錄整理完成。

故居翻新 庭院內樹木成蔭

2013年,茅盾故居起居室受潮,盛放衣物的樟木箱子和寫字台抽屜也因鎖生鏽無法打開。故居於去年9月24日開始閉館翻修,更換地板、在臥室加了暖氣、重新粉刷了油漆后,於今年的4月1日重張開館。

四合院中的影壁上,是鄧穎超題寫的“茅盾故居”四個金字。院內的樹木郁郁蔥蔥,午后疏影斑駁。碧綠的葡萄架下,木制小秋千悠悠蕩蕩,那是家人為茅盾小孫女安裝的。老人健在的時候,曾時常陪孫女在這裡玩耍。

“茅盾先生人生中最后的6年在這裡度過,盡管時間不長。但他的精神還是愉快的。”茅盾故居主任郭麗娜說,他的兒子、兒媳、孫子和孫女都住在這裡。家裡有小院子可以種植一些花草,平常、接地氣。

鄰居憶茅盾:他離我們不遙遠

除了名人居所外,440米長的后圓恩寺胡同裡還有普通居民的家。“這條胡同以往住的都是名人,7號院曾是蔣介石行轅,我年輕那會兒上班都經過這條胡同,但好些大門都是關著的,我們也沒往裡張望過。”居民程麗莎說。

79歲的居民吳振亭老人回憶說,茅盾先生在胡同居住時已是80多歲的老人,他很少出四合院。對於這條名人聚集的胡同,她和其他居民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靜、踏實。“安全感特別強,當年有警衛、現在也有監控探頭,能和這些名人住過一條胡同,還是挺高興的。”

一位80后居民說,他上學那會兒讀過課文《白楊禮贊》,“當時覺得有點激動和自豪,寫這篇文章的作家曾經和我住在同一條胡同。”后來上大學時,圖書館有很多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自己也看過幾本。“老人將25萬元稿費捐出設立文學獎,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很讓人欽佩。每當看到茅盾文學獎作品,我都會覺得,這位‘鄰居’從來離我們都不遙遠。”

(本文參考:人民日報 北京晨報 中國網)

(責編:易瀟、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