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 故宮博物院日前成立六個研究所。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為新成立的書畫研究所、陶瓷研究所、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中國畫法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揭牌。
會上,故宮研究院聘請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怡孮,北京畫院高級美術師田鏞,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耿升、吳焯,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浩,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以及外籍專家等作為各個研究所的外聘名譽所長、特聘研究員。
單霽翔院長回顧了故宮研究院成立以來所走過的歷程,認為今天成立新的六個研究所,意味著故宮研究院現階段學術機構的布局工作基本完成。其中書畫研究所、陶瓷研究所、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是在故宮博物院原有來的四個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整合而成,基於其原有的學術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發展基礎。新成立的研究所有中國畫法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前者的主旨是繼承古代優秀藝術傳統,匯集繪畫英才傳習傳統繪畫﹔后者延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共同研究中外文化的交流歷史與現狀。單霽翔院長進一步指出,研究院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是開展學術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要在這個平台上聚集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學術英才,深入開展與故宮有關的前沿性、創新性的學術研究。
鄭欣淼院長提出,博物館辦研究院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應積極進行機制創新和學術創新,今天成立的六個研究所是故宮博物院在此方面探索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故宮研究院的各個研究所實行歸口管理、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將會增強更多的凝聚力。會上,鄭欣淼院長發布了新成立的六個研究所近中期的科研規劃,期待通過研究工作的開展,推進故宮博物院的學術建設和發展,同時也給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覽、學術出版等工作帶來新的發展空間。鄭欣淼院長明確要求加強對研究院兩個建制單位和十三個非建制單位的行政管理和學術建設。
中國畫法研究所名譽所長劉大為教授作為外聘專家代表,也在發言中表示,會積極推進中國畫研究會與中國畫法研究所的合作,力求使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能夠代代相傳、傳承發展。(劉居星)
故宮研究院六所近中期研究任務
一、書畫研究所
書畫研究所研究重點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和散佚在世界各地的清宮舊藏,其中包括中國歷代書法、繪畫、碑帖等。近中期科研規劃為:
1、課題合作。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合作,申報課題“劉九庵先生手稿的整理與出版”。
2、綜合籌備展覽,開展相關的學術研討、講座和培訓,如“筆走龍蛇——明末清初行草五家特展”、“帝后書法展”、“御筆書畫展”、“故宮藏道釋畫特展”、“淳化閣帖版本特展”、“清代書法展”等。
二、陶瓷研究所
陶瓷研究所下設“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故宮博物院古陶瓷資料觀摩室”及“古陶瓷專題陳列室”,開展對古陶瓷保管、修復和復制技術等的科學研究。
在近中期學術規劃中,陶瓷研究所將繼續加強如下工作:
1、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開展“哥窯瓷器研究”。這是2005年10月10日古陶瓷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按計劃開展“五大名窯瓷器研究”項目中的最后一個課題。每個課題研究均舉辦一個展覽、召開一個學術研討會、出版一本圖錄和一本論文集。
2、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開展“龍泉窯瓷器研究”。舉辦一個展覽、召開一個學術研討會、出版一本圖錄和一本論文集。
3、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商議,兩岸故宮博物院同時分別開展“五大名窯綜合研究”,兩岸分別舉辦“五大名窯瓷器展”,分別或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出版一本圖錄和一本論文集。以作為古陶瓷研究中心開展“五大名窯瓷器研究”的總結。
三、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
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近中期科研規劃方案為:
2015年到2017年為第一階段,主要工作是:
1、完成《清代宮廷典章制度研究》叢書一期項目中的儀典制度、皇嗣制度、輿服制度、文書制度、宮苑制度、禁衛制度、陵寢制度、巡守制度共八卷本﹔2、參與編輯出版《故宮百科全書•明清宮廷史卷》條目的撰寫﹔3、啟動清代御制詩研究項目﹔4、啟動清代誥敕制度研究項目。
2018—2020年為第二階段,主要工作是:
1、完成清代誥敕制度研究項目﹔2、繼續開展《清代宮廷典章制度研究》叢書二期立項,包括后妃制度、皇子公主制度、太監宮女制度、皇室教育制度、皇室生活制度、筵宴制度、升平署與演戲制度、書籍編刻制度、皇家經濟管理制度、皇家管理機構制度等10項。
四、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
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繼續對故宮的藏傳佛教文物開展研究,對於宮廷藏傳佛教發展史、文物、佛堂和經典文獻繼續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對於故宮的藏傳佛教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同時積極開展多方位的研究,加強與藏區各兄弟單位的合作,擴大田野工作和西藏寺廟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繼續完成國際合作項目,明確方向,擴大合作范圍。
五、中國畫法研究所
中國畫法研究所以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和文保科技部為依托,以其相關資源與人才為基本資源與力量,同時,聘請院外相關專家參與研究,積極開展國內外有關中國畫法方面的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
近中期的主要研究工作為:
1、開展《臨摹古畫技法》的撰寫和研究工作。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擁有自主的臨摹科室,常年專注於對故宮藏古代繪畫的臨摹和修復工作。通過編撰將這些珍貴的臨摹古畫的技法心得進行系統的整理和保存,進一步推進古代繪畫的臨摹和保護工作。
2、整理並出版《故宮新編芥子園畫譜》。
在充分利用當今先進的印刷技術的基礎上,選取世界范圍內有代表性的高清圖像資料,對原版《芥子園畫譜》進行重新整理、編排和出版,在延續《芥子園畫譜》的核心價值和主體內容的同時,更好地弘揚傳統技法。
3、整理和研究古物陳列所時期國畫研究院遺留下來的臨摹作品,並適時舉辦專題展覽。
4、組織團隊赴港澳台及國外的美術院校進行訪問交流,促進國際各界對中國古代繪畫技法的重視和關注,並以此進一步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在海外的影響力。
六、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
這是文化部系統成立的第一家專門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學術機構,必將對當今中外文化與學術交流、推動起到積極作用。
近中期(2016-2020年)的主要研究工作為:
1、近一、二年,就西洋傳士畫家在明清宮廷的科技文化活動進行梳理和研究,與國外高校聯合舉辦相關的學術研討會。
2、首次開展對故宮藏俄羅斯文物的研究,完善外國文物展中俄國文物的遴選工作。適時開展對其它未曾研究過的外國文物進行研究,加強研究外國文物的能力(進行中)。
3、研究故宮博物院涉及絲綢之路的各類文物。
4、整理並出版《明清宮廷外交活動檔案》,這是一部編年體檔案,為學術界研究中外關系提供相對完整和可靠的佐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