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人民網>>文化>>正文

俞峰:藝術家若不倡導優秀經典 人類的藝術成果將會流失

2014年11月02日14:52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人民網對話俞峰:從“曲高和寡”走向“曲高和眾”

俞峰先生接受了人民網獨家專訪。章勇濤 攝

  俞峰先生接受了人民網獨家專訪。章勇濤 攝

  

  10月31日,第六屆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在浙江省寧波市落幕。

  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創辦於2000年,是文化部主辦的中國國際音樂比賽系列賽事之一,每三年舉辦一屆,與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和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一起並稱為“三大音樂賽事”。

  本屆聲樂比賽於10月20日開幕,歷時12天,來自俄羅斯、意大利、挪威等40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賽,13位在國際聲樂教學和舞台演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藝術家擔任評委。共決出男女聲部前四名以及中國藝術歌曲優秀演唱獎等獎項。

  在寧波,比賽評委會主席、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先生接受了人民網獨家專訪。

  人民網:您這次除了擔任聲樂大賽的評委,還帶來中央歌劇院的三部著名歌劇《女武神》、《白毛女》、《茶花女》獻給家鄉人民,並親自擔任樂隊指揮,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俞峰:半個月上演三台風格各異的歌劇,確實是史無前例的,這在北京也是很少見的。我很高興寧波的相關單位、部門有這樣的意識和情懷,為普及高雅藝術,提高觀眾欣賞水平花了這番心思,還為此首次設立了歌劇周。

  開幕式上演的《女武神》是高水准高品質的,全世界也沒有幾個歌劇院能演,中央歌劇院的這一制作也讓世界震驚。25日晚上演的《白毛女》,讓不少觀眾熱淚盈眶。《茶花女》是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外國歌劇,最大眾化。這三部呈現不同梯度,讓家鄉人全方位感受歌劇的魅力。

  人民網:歌劇作為高雅藝術形式,國內受眾面還並不廣。“曲高和寡”這個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雅藝術作品受眾少、能欣賞的人少的現實。相對於聲樂藝術以及另外兩種聲樂形式——民族聲樂和流行歌曲,歌劇、美聲、芭蕾、交響樂等高雅藝術的大眾認同度和社會影響還很小,您認為如何從“曲高和寡”走向“曲高和眾”?

  俞峰:這還在於人口素質的提高。你看唐詩宋詞在當時社會也是小眾的,它不像元曲那麼普及,甚至在當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文盲人口。但現在,這也成為我們中華璀璨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所有的學生也都在學習唐詩宋詞等這些古典文學,變得不那麼小眾了。藝術一定就是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如果我們不去積極推動,可能全人類的藝術文明成果就會流失。

  並不是說流行歌曲、流行文化不好,只是反映的面太窄,有一定的局限性。隻要健康、積極向上,是不跟高雅藝術沖突的。但為什麼說古典音樂,高雅藝術要積極推廣,因為作為一些更高層次的藝術家想真正地傳播給大眾。

  其實“曲高和寡”的說法還是有失偏頗的,藝術就是美,就是屬於大眾的,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歷史証明,這些能流傳下來的優秀的作品確實有經久不衰之處,但在推廣的過程中需要理解力和傳播。

  人民網:您說到“傳播”,但現在“高雅音樂”以一紙高價門票就把普通公眾拒之門外,專供高收入的高端人群才有條件消費這些高雅藝術。藝術欣賞水平隻和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有關,和人的收入高低有關嗎?

  俞峰:那可不見得,中央歌劇院把全世界著名歌劇院、交響樂團的票價做了一個全面的比較,最后我們定出“1、2、3”的票價,就是100、200、300的定價。國家財政部和文化部對此加大了補貼。在國家大劇院欣賞中央歌劇院的演出,交響樂最高200元,歌劇最高300元。這個定價基本符合大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遇到歌劇公共免費開放日的時候,幾萬人連夜排隊,就為在人民大會堂看新歌劇《白毛女》。

  你看,歌劇有沒有觀眾?有的!這當中存在什麼阻礙?票價,而且存在票價虛高的現象,好像賣低了,就顯得不值錢了。怎麼解決?這部分成本差價,就由政府補貼。作為政府,財政收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藝術本來就應該服務大眾。

  所以不是沒有市場,是如何引導和培育市場的問題。

  人民網:可那是在北京。如果這些劇目來寧波,恐怕沒這麼好運﹔而且對大部分二線城市來講,這仍然是貴族消費。

  俞峰:是,有一定因素。所以我們的國家還需要為此加大力度,國民藝術素養也還需要提升,這都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因什麼而被記住?是文化和藝術。

  文化消費習慣背后除了經濟水平,有更重要的預備,比如我們的教育。打麻將、賭博也是與我們長期為伴的一種消費習慣,這中間產生的開支可能也不低,可以聽一場音樂會了。如何幫助國民,把等一系列不良的嗜好慢慢轉為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我們的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人民網: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和物質文明可以跟世界接軌,但我們國民對高雅的古典藝術的欣賞和接受程度沒有同步呢?經濟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流行文化卻很快地流行開來並在文化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相反古典音樂市場卻越來越小?是否與我們的思維方式、欣賞習慣甚至政策導向、輿論引導有關?

  俞峰:存在教育、文化、歷史、傳統等很多方面的原因。從歷史傳統來看,外國人可能上千年就喜歡歌劇、交響樂等這些藝術形式,但你看我們的京劇、越劇,現在也沒什麼年輕人看啊,所以跟藝術熏陶、美育教育的缺失有關,還有目前輿論誤導、迎合低俗,媒體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中國人目前的國際形象是對奢侈品有很強的消費能力,但在藝術文化軟實力上是短人一截的。這首先要從教育抓起。

  我們的美育教育在國際上是很落后的。我記得十幾年前,我翻看過我兒子的音樂課本,光對《白毛女》的介紹,就是七零八落,那些教材的編寫仍然非常老派,並沒有系統性地翻新,我看到就很愁,這就是我們當下的美育水平!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變。美育教育是孕育人情感的、幫助人過上美好生活的教育,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

  人民網: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都是很有影響的,落戶寧波的中國國際聲樂比賽今年也已經是第六屆了,您認為高雅藝術要被更多的國民接受,在提升國民自身俢養和欣賞水平方面,在普及、推廣、引導、教育等方面有哪些基礎性的工作必須要做?

  俞峰:當下大眾文化有兩個明顯特征:一個浮躁,一個快餐文化。我認為,除了教育,國民的藝術審美跟輿論引導和傳播也有很大關聯。我忍不住要批判當下那些隻顧利益不顧社會責任、道德責任的媒體,靠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博眼球、抓收視率,可能會獲得一時的經濟利益,卻降低了受眾審美趣味,進而損害民族整體素質。正確引導和發展大眾文化,不斷提高消費者的辨別力與審美能力,這是媒體應有的責任。

  每一個人都有感知藝術的能力,都具備欣賞美的因子在骨子裡,但不去開發和培育,感知力會鈍化。我們的歌劇《女武神》,藝術家們在演奏或表演時,也常常落淚感動,並且我們深知,這真的是一部經典之作,有真善美的東西在裡面,所以打動人心。所以我們願意花大把的心思去編、去排、去演,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藝術的力量。

  為了推廣歌劇藝術,中國歌劇院力推“高雅藝術進校園”,每年在全國各地內上演中央歌劇院的精品劇目。

  人民網:藝術家是不是常有一種“我想把我發現的美好也領你們看”的心情?

  俞峰:對,藝術家有這樣的職責,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大眾,不去倡導、不去推動優秀經典,全人類的文化和藝術成果都會流失。

  媒體當然要有這樣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我願意接受你們的採訪,也是借你們的平台,讓藝術的傳播多一種可能性。

  人民網:現在打開電視,佔據大家視野的基本是各種通俗唱法賽事與流行歌手選秀,如中國好聲音、青歌賽、超男超女賽等等,而國內的鋼琴、小提琴大賽卻很少看到聽到,即便有,也是觀者寥寥。您如何看到這一現象?

  俞峰:流行文化並不是不好,但你會看到一種局限性。為什麼經典可以流傳下來?它背后有深厚的積澱,有永恆的命題,像一座寶藏,永遠有挖不完的寶。不同時代的人用不同方式詮釋,都能從中挖到寶藏。

  我也擔任過青歌賽的評委,但這種大賽機制最直接的作用是選拔人才,它當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大眾審美、提高大眾藝術修養,但不要忘記,大家口中的“高雅藝術”在這方面也有巨大的能量,不要忽略它們。(陳怡)

    【人物名片】

  俞峰,1964年生於浙江寧波。現任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指揮系主任、中國指揮學會會長。

  198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徐新教授和鄭小瑛教授。

  俞峰參加了2014年10月15日在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