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8日電 (記者黃維)“金宇澄的《繁花》獲獎,說明本屆茅獎不光看作家資歷,也看作品。我認為這是本屆茅獎的一大亮點。”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胡平在今天召開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研討會上說。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16日在京揭曉。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金宇澄的《繁花》、蘇童的《黃雀記》及李佩甫的《生命冊》五部長篇小說獲此殊榮。今天,《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胡平、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包明德、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院陳福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慶祥等茅獎評委就本屆茅獎作品進行交流探討。
“《繁花》這部作品是作者一輩子的生活體驗,他把對上海這座城市的體驗寫在了一本書裡,信息量特別大,方言也用得也好,方言最擅於寫出一個地方的人的神理,這裡邊你看寫賣螃蟹的和買螃蟹那個女人那種語法,所以這個小說在文學與方言運用的上面也是特別有價值的。”胡平說。提起《繁花》,張檸認為,“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說磨磨嘰嘰太瑣碎了,恰恰是這個瑣碎,它符合了一個作者把一座城市全面勾勒出來的要求,我們現在說巴黎,想到了巴爾扎克,雨果,說到北京,想起老舍,說到上海,金宇澄就出來了。”
陳福民重點推薦了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格非從90年代動念,要寫一部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三部曲,並且用自己的方法傳達了他對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歷程變遷的理解。同時將中國古典文化傳統用在小說的人物關系上,比如像小說的名字《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帶有古典文化韻味,傳達了漢語寫作的經典性。”包明德對《江南三部曲》的評價也很高。“我認為這部小說是近十年來最有厚度的,整體立意最高的一部作品,實際上這三部各部之間是有血肉聯系的,在表達上也很成功,暗含著前赴后繼奮斗的歷史。在美學上,體現了《紅樓夢》典雅的韻味,復活了中國美學的特色,韻味悠長,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包明德談及《這邊風景》時說,作家王蒙創作這部小說時正處於創作的巔峰期,38歲到47歲,正是最成熟,最有想象力的階段。“他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文學勇氣和敘事的自覺向讀者講述了60年代新疆的故事,以一個獨特的視角,藝術再現了60年代的中國風貌,熱情歌頌了誠實的勞動,正直的品格,民族的團結和美好的愛情,讓人感動。這部作品以深入的體驗和精確的呈現,把讀者帶入到那個時代,所呈現的是一些綺麗的風景,是個明亮的風光,這是我讀作品的感受。”張檸認為《這邊風景》填補了60年代文學作品的空白,“作家王蒙用現實主義手法把這一段歷史記錄下來,特別是對多民族在一個小村庄生活的描寫,在一個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的社會生活中加進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