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范和村的舞獅隊伍。 顏新陽 攝
圖為范和村老人們穿戴傳統服飾在村圍中 顏新陽 攝
圖為范和古村落村民組建的自娛型民間劇團——白字劇團,在戲台上演出。 顏新陽 攝
中新網惠州8月29日電題:探訪廣東惠東范和古村落古風猶存
作者:顏新陽 康孝娟
位於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大亞灣東南部的范和古村,名聞海內,歷史悠久,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古朴的古巷、斑駁的村圍、獨具風格的民居無不充滿歷史的韻味,散發著歷史的幽香。
范和村始建於明代。地處廣府、潮汕、客家文化的匯合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融合,范和匯集了客家、廣府、福佬(包括潮汕)文化,后出外旅居僑胞帶回來的港澳文化、西洋文化,村裡文化包羅萬象,和諧共融且經久不衰,為古村添上了獨特的“古村色彩”。
28日,在惠東恢復建縣50周年媒體記者看惠東採訪活動中,記者探訪了該地。
范和村中的古建筑繁多,多為明清時期建筑,其中包括有羅岡圍、吉塘圍、尚德圍、長興圍四大圍屋,除尚德圍因滄桑巨變而遭毀壞僅剩一座民居遺存外,其他圍屋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范和村最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古建筑遺產。其中羅岡圍是四大圍屋中最成規模的一座,建於明代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前后,整個圍屋呈正方形,長和寬均為99米,圍內建筑以祠堂為中心整齊排列,共有坐北面南的建筑八排,每排建筑並列六座房屋,作為圍屋外牆的房屋正好有一百間,四十八座、一百四十八間房屋鱗次櫛比,面積大小、設計風格和建筑構造基本相同。
范和村裡光是叫得出名字的廟宇,就有十來座,山頂、海濱,街市、巷頭,隨處皆有神靈落腳。村內有四處媽祖廟,分別是烈聖宮、鳳凰池媽宮、天后宮(又稱眾神媽廟)、大路街媽廟,每座廟香火都很旺盛。
據當地村民介紹,每逢佳節,范和村總是熱鬧非凡,劃陸龍舟、唱白字戲,民眾穿戴傳統服裝焚香祈福。如逢端午佳節,更是熱鬧非凡,一紅一白兩隻龍舟護送十余艘彩妝摩托快艇駛出范和古港,到巽寮圍天后宮迎媽祖神像回村過節,同時也舉行一系列隆重的慶祝活動。
范和村至今仍很好地保存著3座明清時期的古戲台,分別是城隍廟戲台、水仙爺戲台和媽前戲台,這3座古戲台呈三角狀,分布村中東、北、南三地。其中,城隍廟戲台是范和3座古戲台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始建於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整座建筑面闊三間,歇山頂,四周帶回廊,潮式與廣府風格兼具。台基用青麻石砌筑,故稱“石戲台”。台基內部為空心,上部鋪設木板。
據當地老人介紹,村中還重視戲班子的建設,鼎盛時期,村中自行組建了粵劇團、潮劇團、白字劇團。粵劇《秦香蓮》、潮劇《劉璋下山》、白字劇《崔鳴鳳》都是村中劇團的保留節目。上世紀五十年代,范和村粵劇團參加惠陽專區鄉村業余劇團匯演,榮獲一等獎。白字劇團至今仍保留,常年不斷被邀請到本縣及外縣各地獻演。
范和人除了好聽戲,也好唱戲。無論是潮劇還是粵劇,范和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劇團,其中最特別的還是村民組建的自娛型民間劇團——白字劇團。據介紹,白字戲是一個古老的稀有劇種,它用閩南方言演唱,2006年更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