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關牧村:像農家菜一樣成長 多吸收大地養料

2015年09月22日09:24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天津歌舞團一級演員 關牧村(人民網唐平 攝)

【編者按】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文藝創作指明了方向。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了“回望文藝工作座談會一周年·文藝名家話精神故鄉”系列訪談,邀請去年參會的文藝名家,回顧一年來文藝界涌現出的新氣象,分享心中的“精神故鄉”。

近日,天津歌舞團一級演員關牧村做客人民網訪談。關牧村說,她是從車工成長為一名歌唱家的,這些年來一直不忘人民群眾,“無論什麼時候,樹高千尺不忘根”。上世紀80年代初,關牧村和作曲家施光南一起奉獻了一首首“高峰”式的音樂作品。對於如何打造新時代的“高峰”之作,關牧村認為:“要能夠給大眾一種既美又雅的感受,給人以啟迪和精神上的滿足。讓人們覺得人間還有這麼溫暖的陽光,能夠照到每一處角落裡。”

根扎深不怕摔 谷穗滿不張揚

談起一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關牧村依然激動不已。關牧村認為這次會議讓文藝工作者走進了春天,“尤其是習總書記提出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們不能忘本,要回歸人民,給人民帶去精神食糧,給人們的心靈送去春風,送去溫暖。讓我們的文藝舞台,我們的社會能夠呈現出一種新氣象、新面貌。”

很多人都知道,關牧村是從一名車工成長為歌唱家的。1977年,關牧村被天津歌舞劇院錄取,成為一名職業歌唱演員,多年來她始終保持著人民藝術家的本色,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基層進行慰問演出。對於文藝工作者要扎根人民,關牧村深有體會,“我從業差不多四五十年了,就是從基層走過來的。我原來在廠裡當了七年的車工,下班了經常為工人師傅們演唱。無論什麼時候,樹高千尺不忘根,不能忘記我的最根的東西。”關牧村說,她來自於基層的人民群眾,也從基層的“土壤”裡汲取了無窮的養分。“這些年來,我很多的精神鼓舞都是來自於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下基層能夠給廣大群眾送去溫暖、歡樂、歌聲,我也能夠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現在有一個流行詞叫做“接地氣”,關牧村便用接地氣來表達了她對於自己歌唱事業之“根”的熱愛。“我始終站在堅實的大地上,根扎得非常深,所以不怕摔。我要時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走一條什麼樣的路,不被一些表面的東西所動。”多年來,許多熟悉的工人師傅一直喊關牧村為“小關”,關牧村自己也非常樂於做一個永遠不變的“小關”。

關牧村常用秋天的稻穗來自勉,“你看飽滿的稻穗都是沉甸甸的,低著頭的,因為它不需要外在的張揚的東西。人也一樣,你的內心應該是不斷地學習,從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接觸中吸收很多好的營養。”關牧村說,在當下的社會誘惑太多,人心難免浮躁,都想走捷徑,她呼吁文藝工作者信念不能動搖,“我們那個時候真是慢慢成長起來的,像農家的糧食和蔬菜,現在都是施肥成長起來的,缺少成長的經歷,缺少吸收大地的營養。所以,必要的經歷還是要有的,這是必修課。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從大地當中吸取營養來豐富自己,才能長成大樹,才能將根扎深,也不至於被風刮倒,或者來回搖擺。”

好嗓子重擔子 輸送精神食糧

在關牧村甜美的笑容和優美的歌聲裡,很多人看到了未來、希望以及很多美好的場景。關牧村則認為,觀眾喜歡一個歌唱家,不僅僅是喜歡她的歌聲,還是喜歡她的人生經歷,為人處事,隻有做到台上台下一個樣,觀眾才能夠打心眼的喜歡你、尊敬你。關牧村常年在基層游走、歌唱,她也收獲了很多來自老百姓的擁戴和感人故事。

訪談中,關牧村首次講述了幾件讓她終身難忘的故事。有一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慰問演出,中午要吃飯的時候,工人師傅圍著要與她合影,於是她花了兩個小時與大家一一合影。由於天氣太熱,很多人都是汗流浹背,就在關牧村專心致志簽名的時候,一位工人師傅給她戴了一頂草帽,讓她心裡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滿足感。還有一次在上海演出,一個老人家買了兩張票,另一張給去世的老伴。老人家告訴她,老伴生前也是她的歌迷,所以買了兩張票,讓老伴一起來,哪怕空著座位。

“我就覺得我們歌唱家不僅僅是唱幾首歌的事,能給聽眾心靈送去精神食糧和安慰,這種是無法衡量的一種力量。我覺得我能夠為大眾貢獻這樣一種力量,能夠把有限的力量奉獻給大家,很光榮,擔子也很重”。關牧村說,上天給了她一副好嗓子,她一直有一種使命感和一顆責任心,竭盡所能將那些催人向上的作品,將中華民族這種閃光的東西,傳承下去。

書籍中獲滋養 敬佩保爾精神

習總書記曾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關牧村在其藝術生涯中一直努力遵循著這一原則。關牧村和已故作曲家施光南在民族歌曲藝術化,藝術歌曲民族化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訪談中,關牧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了施光南。“我和施老師是70年代初認識的。他那時還在天津歌舞劇院,我還在工廠當工人。我在歌舞劇院的琴房裡演唱了他的幾首作品,他說太好了,我就喜歡這種聲音,不是完全洋味兒的,也不是完全民味兒的。當時他就給了我好幾首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鳳尾竹》、《補衣歌》、《三月茶歌》。1984年,施光南特意給我寫了一首《假如你要認識我》。唱完這首歌以后,我收到了來自全國的好幾麻袋的信,很多寫信人都說我們想認識你”。

對於如何打造出時代的“高峰”作品,關牧村也有自己的見解。“我覺得高原多了就有高峰。其實每一個年代都有不同的優秀作品,比如80年代初,就出了包括施光南在內的這麼一大批好作曲家、好作品,他們就是那個年代的高峰。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我們現在的社會變化得這麼快,我們不要落后於群眾,而是要引領人民群眾。要有一個思想境界,一個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寓教於樂裡頭要包含著很深的內涵。不是光喊口號,或者是一味地去迎合,要能夠給大眾一種既美又雅的感受,給人以啟迪和精神上的滿足。讓人們覺得人間還有這麼溫暖的陽光,能夠照到每一處角落裡。”

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還談到了“書籍是第二故鄉”,他提出“希望文藝家要使我們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鄉”。對於書籍,關牧村也是有著相當深的情結。關牧村說,在家裡沏上一杯淡淡的清茶,捧上一本喜歡的書,會覺得特別幸福、安寧。從書籍中,關牧村不斷受到滋養、鼓舞,一本書看下來時常會熱淚盈眶。“我尤其喜歡哲理、人物傳記、勵志類的書。我最早接觸的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在工廠看了兩遍,保爾·柯察金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來到俄羅斯的時候,我特地去拜訪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給我的精神鼓舞無比巨大。還有泰戈爾的《飛鳥集》,都是經典的句子。”最近,關牧村則閱讀了韓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統朴槿惠的自傳,並由衷地敬佩對方了不起。(整理:唐平)

(責編:王鶴瑾、陳苑)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