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俞峰:攀登歌劇新高峰 《屈原頌》講好中國故事

2015年10月13日07:3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做客人民網(人民網 王鶴瑾 攝)

訪談視頻 文字實錄

編者按:今年10月1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一周年,值此之際,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了“回望文藝工作座談會一周年—文藝名家話精神故鄉”系列訪談。近日,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做客人民網訪談。從中央歌劇院新近創作的《北川蘭輝》《屈原頌》《我的母親叫太行》一路談下去,俞峰與他的團隊在“高原”上奮勇前行,旨在攀登更高的歌劇“高峰”。俞峰還鼓勵年輕人多讀書,多看戲,多欣賞文藝作品,隻有精神的愉悅才能讓人獲得更大的幸福。

“攀”高峰作品 《北川蘭輝》摒棄高大全

雖然已經過去近一年的時光,但文藝座談會上發生的一幕幕在俞峰眼裡仍是歷歷在目。俞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與文藝界人士交流意見,並發表重要講話,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藝術家的親切關懷。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俞峰印象最深的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文藝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當中是一項佔相當比重的工作。第二,文藝應該為什麼人創作,為什麼人服務,應該寫出什麼樣的作品。第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文藝隊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問題。”

俞峰透露,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后,中央歌劇院先后展開了50多次學習,深入研討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決策部署,“中央歌劇院提出,我們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國家藝術院團德藝雙馨的一員。”

對於習總書記指出的文藝界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俞峰也是感同身受,“要創作高峰作品,得有大量的高原作品。但是我想在這個講話以后,會有很多優秀的作品,甚至高峰的作品出現。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鞭策,任務很艱巨。”隨后,中央歌劇院馬上著手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原創歌劇《北川蘭輝》便成為了首個集全院之力打造的精品項目。

《北川蘭輝》聚焦的是2013年四川北川地震災區的副縣長蘭輝同志。在經過長時間的採風和悉心的打磨之后,這台演出也從雛形變得血肉豐滿。俞峰介紹稱:“在歌劇裡面,我們摒棄了高大全式的英雄。要讓人物講百姓的話,而不是講空洞的話。我們更多的是反映蘭輝在生死之間的選擇,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選擇。當人們不理解的時候,他又有怎樣的內心沖突﹔他又是如何來面對自己的病痛。”

今年5月23日,《北川蘭輝》進行了首場演出,“觀眾是空前的,哭得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感動。演出還特意做成了年度中央歌劇院公眾免費開放日,我們首先把新作品投放到市場上,然后讓老百姓來檢驗。”

現實手法創新形式 《屈原頌》講中國故事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習總書記還深切地期望,創作者們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眾所周知,因為是表現當下的事,虛構的成份少,受限制的地方多,現實主義歌劇的表現難度很大。即便如此,俞峰還是親自率領著中央歌劇院的創作團隊努力打造或改編出一台台貼近現實、折射當下、而又接中國地氣的優秀作品。今年6月底推出的歌劇《屈原頌》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據俞峰介紹,《屈原頌》由中央歌劇院和中國文聯、北大聯合打造,其明確立意就是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俞峰認為,“屈原作為一個具有理想主義和愛國情懷的偉大詩人,他的詩對我們后來是有很大影響的,此外,還有他的求索精神和士大夫的骨氣也有著現實意義。”

帶著習總書記提出的“文藝工作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的指導思想,清唱劇《屈原頌》比傳統的清唱劇有了很大的推進和創新。清唱劇是有故事情節,有人物,但是沒有布景的一種表達樣式。但《屈原頌》有了很多的改變,俞峰介紹稱:“我們有舞台背景、舞美,用的LED投影。樂隊也不是像交響樂一樣坐著,是坐在布景裡面的。此外,服裝也很考究,花了三四十萬,這還只是合唱隊的服裝,還不算主要演員的。”

接下來,還有好戲連台。中央歌劇院還將於今年十月拿出大劇《我的母親叫太行》,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俞峰提前向人民網透露,雖然還是反映太行山八路軍抗日的歷史故事,《我的母親叫太行》將做成一個抗日題材的新風格。“我們歌劇所要表現的是另外一種形式,可以場面宏大,可以是史詩般的,但是更多的表現人們的感情、命運,他們的生活故事”。在布景上,《我的母親叫太行》也翻出了新意,“我們這次布局設計,採用傳統木刻式的、版畫式的,創作出了一種新風格”。俞峰說。

書籍是知識的精華 精神愉悅能獲更大幸福

作家梁曉聲曾說過,人應該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現實地理的故鄉,另一個則是精神上的故鄉。在去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在與梁曉聲對談時曾希望文藝家要使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鄉。對於精神故鄉的命題,俞峰也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所有中國古典傳統的優秀文化和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的。”

據俞峰回憶,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不僅提到了古今中國眾多優秀作家及其作品,暢談了那些文藝作品、小說、哲學對他的影響,甚至還追憶了當年跑幾十裡地去借《浮士德》的情景。從習總書記的人生經歷和個人解讀中,俞峰深刻地認識到,“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精華,書本是讓我們能夠站在歷史巨人的高度上進一步發展的。”尤其令俞峰感到意外的是,習總書記的淵博的知識不僅僅局限於書本,他在講話中甚至還提到了瓦格納、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音樂大師。俞峰說,此次文藝工作座談會給予文藝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並指明了創作方向,單就中央歌劇院來言,“世界上的名人,包括像屈原這樣的偉大詩人,都是富有哲理的哲人,我們都能把表現他們的作品搬上舞台。我們今年還要上演瓦格納的《眾神的黃昏》,這部歌劇是長達整個17小時,由四部劇構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歌劇,也是最難攀登的一部歌劇。中央歌劇院有能力去挑戰這個高度”。

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中,越來越多的人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成為精神世界貧乏的迷惘一代。對此,俞峰重新解釋了“文藝青年”一詞,並以此為目標寄望年輕人,“文藝青年充滿了浪漫,充滿了想象,充滿了對世界的希望,這才是青年的根本。所以,要多讀書,多看戲,多欣賞文藝作品,使你的精神更加豐富,精神的愉悅能使你獲得更大的幸福。”(唐平)

(責編:陳苑、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