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人民網 陳苑 攝)
【編者按】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文藝創作指明了方向。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了“回望文藝工作座談會一周年·文藝名家話精神故鄉”系列訪談,邀請去年參會的文藝名家,回顧一年來文藝界涌現出的新氣象,分享心中的“精神故鄉”。近日,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做客人民文化,暢談座談會后的感悟。他認為,軍旅文藝工作者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任務,創作出更多與時代同步的“接地氣”的作品。
“風花雪月”是直抒胸臆
“那風是‘鐵馬秋風’、花是‘戰地黃花’、雪是‘樓船夜雪’、月是‘邊關冷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閻肅作為軍旅文藝工作者的代表進行了發言。當他說起“軍人也有‘風花雪月’”時,習近平總書記插話:“我贊同閻肅同志的‘風花雪月’,這是強軍的風花雪月,我們的軍旅文藝工作者應該主要圍繞著強軍目標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自己的發言得到了習總書記的當面肯定,這件事令閻肅分外高興,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雖年逾八十,閻肅仍思維敏捷,他透露,自己在座談會上的發言並不拘泥於事先擬好的講稿,有即興發揮的成分,“風花雪月”就是他臨場直抒胸臆,有感而發。從軍六十余載,閻肅對軍旅文藝創作有很深的感悟,“我認為,作為一個部隊的文藝工作者,愛憎要分明,因為你是為這個部隊服務,為國防事業服務的。我過去寫過一首歌叫《天職》,其中有這樣的詞,‘哪有那許多相思眼淚,哪有那許多離別柔腸,當我們勇敢的踏上戰場戰場,胸膛裡噴涌的是雷是火是鋼’,我是老兵,我覺得軍人就應該這樣。”
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年來,軍旅文藝界變化很大,閻肅看到“大家都在努力”。習總書記在會上指出,當前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閻肅感慨,“這句話說進了每個文藝工作者的心裡,我們創作一線的很多同志,都在認真思考這句話,積累知識,磨練自己,想要努力做出一點成果出來,回報時代。”閻肅談到,一年來,部隊裡涌現出了不少優秀作品,例如,總政話劇團創作的當代軍事題材話劇《兵者-國之大事》,海政文工團創作的歌舞詩《英雄核潛艇》等等。
“精神故鄉”在先賢筆下
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回顧了自己少年時代和插隊時期閱讀過的大量書籍,給閻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對於從小熱愛書籍的閻肅來說,閱讀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許多幫助,“多讀書,才能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為了把書中的知識“吃”進自己的肚子裡,閻肅下過苦功夫,“唐詩宋詞我都是一首一首,一堆一堆地背,川劇的唱詞是最講究的,一本一本的川劇我都背。把這些背下來以后,再去創作的時候,就‘下筆如有神’,佔大便宜了”。
“讀書破萬卷,真的很重要”,閻肅創作過《紅梅贊》《敢問路在何方》《說唱臉譜》《霧裡看花》等大量經典歌曲,每次遇到創作“瓶頸”,腦中存儲的海量知識就成為了他靈感迸發的來源,“靈感的迸發源自於自己從各個方面汲取到的營養,不管唐詩還是宋詞,好的詞句,存在腦子裡面,它是不會溜走的”,閻肅形象比喻說,“平常哪頓飯把我吃壯了,我說不出來,但是身體慢慢越來越好,就是這個道理。”
書籍不僅為閻肅帶來創作上的幫助,也是他的“精神故鄉”。閻肅認為,“心靈上的故鄉,都是在我們的先賢的筆下。像魯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從小就讀,真是長見識,長知識,長學問,而且長性情。從中,我還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和時代同步”也是接地氣
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對此,閻肅有著很深的體會,他認為,文藝創作要“接地氣”,就是要說百姓聽得懂、喜歡聽的“大實話”。為了傾聽普通百姓的“心聲”,閻肅無論走到哪裡,都跟各行各業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崗的、掃地的、修腳的……都成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
戰士們愛聽閻肅的歌,曾詢問他“為什麼你的歌裡面總有那麼多我們沒聽過的新詞?”閻肅樂了,他透露,自己的創作能夠不斷出“新”,除了靠知識的積累,還得熟悉生活,接地氣,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們的前輩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人民群眾,沒有火熱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裡瞎編是沒有用的,是編出不來的。”閻肅認為。
為了寫出“接地氣”的作品,閻肅也有過擔憂,“我老想和時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覺得自己跟不上飛速發展的‘時代列車’,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給扔出去。”閻肅談到,例如“點贊”、“吐槽”之類的網絡語言,雖然一開始他不懂,但他會想去盡力“捕捉”這樣新鮮的詞語。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閻肅常常跟年輕人交朋友,“我喜歡和年輕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與心的共鳴,一交流,我就從他們那得到好多好多語言、思維。”閻肅高興地說。(採寫:陳苑)
【獨家】11位文藝名家共話新時期文藝發展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