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大美雲南
人民網>>文化>>正文

非遺對話:雲南民族傳統歌舞樂傳承與傳播的現狀調查暨當代實踐(組圖)

2015年11月13日16:51  來源:雲南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非遺對話:雲南民族傳統歌舞樂傳承與傳播的現狀調查暨當代實踐(組圖)

  雲南網訊 (通訊員 何華)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邀請,雲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與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率41位來自雲南滇西北、滇南等地區的國家級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於2015年10月23至25日赴京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會議”暨“首屆中央音樂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類)展演”,引起了學界與其他與會者的極大反響。此次會議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中央音樂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中心協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如何在社會、公眾、高校等不同層面進行探尋與實踐﹔ 世界的經驗、國家的設計、學界的指導以及市場的萌動之間如何聯接等議題,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

  24日晚7點半,雲南特有民族中的傈僳族、怒族、納西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諸位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為北京觀眾表演了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歌舞音樂。集中展示了由“非遺”傳承人領銜表演的豐富多彩的雲南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樂、少數民族文化所蘊含的人格精神以及極具特色的歌舞樂,博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演出結束后,觀眾們遲遲不願離去,紛紛表示意猶未盡。

  傈僳族的《阿尺木刮》

納西族《阿卡巴拉》

  納西族《阿卡巴拉》

四代同堂的《快樂拉祜》

  四代同堂的《快樂拉祜》

  25日上午9點,在中央音樂學院綜合樓501室,雲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黃凌飛教授主持了本次大會安排的雲南專場——“非遺對話:雲南民族傳統歌舞樂傳承與傳播的現狀調查暨當代實踐”的主題討論。

  此次對話以“傳統在場”為主題定位,以“非遺對話”為討論內容,同時以“文化主人”的表述為原點,推動學界與管理層之間進行學術性、公益性為目的的探討對話,共同關注雲南民族傳統歌舞樂的內源式傳承與在異地新語境下橫向傳播的新的社會語境,探討全球化背景下雲南民族獨特歌舞樂文化傳承現狀及發展策略。

傳承人在交流會上表演

  傳承人在交流會上表演

  在專題討論中,中央音樂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張伯瑜教授指出,作為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我們應該堅守這些音樂文化,不要讓流行音樂淹沒了這些美麗的聲音。中國藝術研究院李玫教授十分肯定這些傳承人的技藝和民族音樂文化,她認為,傳承人們應該樹立足夠的自信,不要為了借鑒其他藝術形式而改變自身獨有的個性和風格。中國傳媒大學何曉兵教授首先肯定了雲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所做的努力,並強調非遺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同時也從傳媒學的角度,表達了對“傳承”與“傳播”的看法。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音樂研究所所長齊易高度肯定了此次“非遺對話:雲南民族傳統歌舞樂傳承與傳播的現狀調查暨當代實踐”的運行模式,同時指出,非遺傳承應該由局內人來主導,作為非遺保護部門的專家和工作人員無法理解這些音樂文化,因此也無法主導傳承工作。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玉成教授指出各種民族民間文化具有地方性,應該從本民族、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尋找與之相適應的保護與傳承的措施和手段。

  追求藝術品質與文化本真,提倡全民真實與遺產共享,是雲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發展的主題目標。此次活動協同文化、教育、社會、等各方機構力量,探索校園形態、社會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方式,並將民族傳統藝術的這份寶貴遺產分享至社會各界。同時,促進政府和民眾理性且可持續地運用雲南民族藝術資源,以推動“可持續傳承”與“可持續保護”之雙贏模式的實現。此舉,不僅有效服務於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傳播工作,並能夠有效培養民族藝術保護研究與實踐的新興專業人才。

(責編:王藝錠、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