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大美雲南
人民網>>文化>>正文

[非遺傳承]騰沖:一張紙的滄桑變化

2015年11月13日16:59  來源:雲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非遺傳承]騰沖:一張紙的滄桑變化

  初秋的騰沖和順古鎮游人如織,大家被眼前的極邊文化所吸引: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樓閣等遍布古鎮,墨青色的石板路,一泓碧水繞村而過,一切顯得恬靜而美麗。龍得茂的古法造紙工藝坊就在古鎮中。

  龍得茂在此租了80多平方米的鋪面,經營自家的宣紙生意,而他的手工造紙設備就在眼前。“下午生意最好,一天的房租就靠這一會了。”碰到大的旅行團隊和想探究造紙工藝的游客,他便開始展示手工造紙的工藝:拿起竹帘,從抄紙缸中把懸浮在水裡的紙漿撈起,多余的水從帘縫漏掉,紙漿便在帘子上交織而成均勻的濕紙。在抄紙時,他的動作嫻熟,一氣呵成。

  龍得茂介紹,他剛才做的只是手工造紙工藝中的一個步驟,實際上完整的造紙過程要復雜得多,從原材料到成品要經過選料、泡料、煮料、打漿、抄紙、榨紙、背紙、晾紙和揭紙等9個步驟,每個步驟的操作都會影響到最終紙張的質量。

  在所有步驟中,打漿最為費力,要將皮料置於大石塊上,用木杵反復用力捶打而成紙漿,隨后紙漿還要經過反復漂洗以去除雜質。近年來,隨著工藝的改進,打漿由機器一次性完成,大大節省了人力。而其他步驟仍需人工操作完成。

  騰沖宣紙始於清代,與騰篾、騰藥並稱“騰沖三寶”,因產地在城西北近郊的觀音塘,故曾被稱為“觀音塘大白紙”。騰沖宣紙白淨、細膩、柔韌,吸水性能好,用墨后能渲染出層次,可保顏色數百年不變,受到書畫界的廣泛推崇。

  據當地龍姓家譜記載,騰沖界頭新庄村的手工抄紙匠人的祖先從湖南遷入,龍姓先祖到新庄村后,利用當地豐富的植物纖維原料,就地取材造紙,世代手口相傳,沿襲至今。龍得茂就是新庄村村民,他自幼跟著父母學習造紙,練得一手好活。2013年,他獲得保山市“抄紙制作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目前,新庄村的造紙人家有270多戶,一直延續著農忙時耕作,農閑時造紙的狀態,各家造紙的工藝基本一致,但又都有自己的訣竅和心得,造出來的紙各有千秋。但隨著機制紙張的大量生產,新庄村古老的手工造紙面臨極大沖擊,各種雜志書刊、啟蒙讀本、佛學經文、寫字作畫等都逐漸“拋棄”了這種古老的手工制品,轉而投向價格更為低廉的機制紙張。除了村口幾戶人家生意較好之外,住在村庄裡面的村民生意慘淡。

  “餓不著,也發不了財。”龍得茂用這9個字概括他現在經營手工造紙的生活狀態。

  記者 賈雲巍 朱金磊 攝影報道

(責編:王藝錠、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