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大美雲南
人民網>>文化>>正文

[非遺傳承]象達人面竹紙傘

2015年11月13日16:59  來源:雲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非遺傳承]象達人面竹紙傘

楊翠麗在傘面上繪畫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讓油紙傘成為詩意的象征,而在龍陵縣象達鄉營坡村南海寨普通農戶王亮畢家中,油紙傘卻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制作傘也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象達油紙傘制作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看似普通,制作起來卻頗為復雜,從用荊竹片削傘骨,到最后刷桐油晾晒,72道工序,缺一不可。“天干的時候,院子裡、二樓全都晒著油紙傘。”王亮畢說,這一祖祖輩輩留下的手藝,如今成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6歲的王再恩是王亮畢的堂哥,自小便跟著父親學習制作油紙傘,20年前,他發現寨子后面有一大片人面觀音竹(因竹節根部有七八個節形似人面而得名),因為覺得人面觀音竹獨特美觀,便將其用於制作傘把,從此象達人面竹紙傘具有了與眾不同的特點,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他,也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最難的就是用圓盤鋸鑿傘骨上的細槽。”王再恩兩隻粗糙的大手上留下了一道道的刀痕。“現在坐上兩個小時,便全身酸痛,就要出去走走。”

  說話間,王亮畢坐在由幾塊木板簡單拼湊而成的線床上做起了示范。隻見他用坐在線床的橫木上,用構皮繩拴牢圓盤鋸,雙腳踩在構皮繩上來回蹬,左手固定圓盤鋸保持平衡,右手拿著傘骨來回滑動,鑿出一條僅有一毫米的細槽。“稍微不慎便會鑿到手,剛開始的時候經常會把手劃破,疼也隻有忍著,慢慢熟悉才順手了。”10年前,王亮畢放棄了在外開大車的生意,回家繼承了祖祖輩輩留下的“事業”,對於整個學習過程的困難,他至今還記憶猶新。

  由於油紙傘程序復雜,制傘須得全家人一起合作。王亮畢的妻子楊翠麗主要負責傘面的繪畫。“自己想象著畫,慢慢摸索,有牡丹、梅花、菊花很多種類。”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楊翠麗自詡是找對了婆家。一家人辛苦一天,最多隻能做成4把紙傘,除去成本,一把傘僅能賺60元錢。而每逢雨季,因為無法晒傘,基本屬於停工的狀態,所以王再恩和王亮畢兩家人都是邊種田邊做紙傘。

  王再恩說,曾經的油紙傘是每家每戶的必備品,他小時候寨子裡家家戶戶都在制作油紙傘,再用馬匹、騾子駝著,翻山越嶺,到緬甸售賣。“這也是象達最早出口的本地特產。”而今,制作繁瑣的油紙傘沒了市場,也就沒有了收益,現在整個寨子隻有王再恩和王亮畢兩家在堅持做手工復雜的人面竹子紙傘。“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打工比做傘掙錢。”王再恩說。

  “想把老祖宗傳下的手藝繼續傳下去。”王亮畢介紹,他在正在上大學21歲的兒子,每到假期都學習一些制作紙傘的工藝。“但現在也隻學會了兩道工序。”此外,油紙傘的制作還面臨著人面觀音竹的短缺的難題,對於未來,這一手藝能否繼續傳給下一輩,王再恩表示出了無奈,“這就是下一輩的事了。”

  記者 嚴家芬 朱金磊 攝影報道

(責編:王藝錠、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