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網>>文化>>正文

人民網專訪余光中:帶上鄉愁回家

康岩

2015年11月13日08:2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一個棲息在閩南地區沉靜安穩的小城,近日迎來了一個位闊別故土多年的老鄉親,老者雖已年邁,滿頭華發,可談到故鄉的片刻,眼裡還是綻放出矍鑠的光芒。他帶著一腔悠悠長江水般流淌不盡的“鄉愁”回到故鄉,參加家鄉人們為了紀念他光輝的文學人生而修建的文學館,他就是“鄉愁詩人”余光中。

“父親出生在現今洋上存的一間古厝。當時的名字叫萬杉鄭。我回去看到古屋后面有一排共五棵荔枝樹。因為時節不對我並沒有吃到。可有人告訴我到了八月節的時候,荔枝可以收成四五百斤,當時大吃一驚,有一種很矛盾復雜的感情。到底是可惜自己沒吃到荔枝,還是自豪於荔枝是產自我家的。因此便寫了一首小詩《五株荔樹》。”余老興致勃勃地談及自己最新的一首吟誦故土的詩作。這位寫了一輩子詩歌的“鄉愁詩人”幾乎已經成為流蕩和銜接兩岸“懷鄉文學”的符號和代言人,身居海外的游子綿密而細膩的鄉關之思,在簡練精粹的語句間升華到古朴厚重的境地。

“與《鄉愁》相類似的詩我寫了十幾篇,另外有一篇叫《鄉愁四韻》,羅大佑譜成了曲,在兩岸的傳播都很廣。還有一首《民歌》,也是四段回環往復的格式。很多人說我創作旺盛,想來一跟長壽有關,還有就是台灣的生活和社會環境吧。”台灣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逐漸步入一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上升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文化思潮因為政策的寬鬆也漸漸活躍和多元起來。一批外省作家通過對大陸生活的懷戀和追思來排解客居異鄉生活的愁悶和憂郁,余光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的政治環境再怎麼緊張,都沒有訴諸兵戎。這對創作者是莫大的幸運。”鑒於台灣舒適安穩的環境,余光中左手寫詩,右手著文,故國之戀和去鄉之憂都被灌注到廈門街的雨巷、無瓦的古屋、屋前深深淺淺的青苔痕跡裡,這些承載老舊時光記憶的意象和情節,涌動著慕鄉之思,牽扯著前塵往事,上善若水般,清凌凌扑面而來,激發起一代台灣民眾渴望尋根問祖的強烈感情。

“能堅持寫作到今天,最根本在於我對中文的孺慕。中文是我的母語,一方面出於對母親的濡慕,一方面是對文化母親的載體——中國故土的向往。”年近九旬的余老依然不能忘懷山川風物、鄉土故人對自己文學生涯源頭的培育與滋養。“現今台灣一千多萬的投票主體,也就是新台灣人,他們追尋祖籍都會追到泉州、漳州,廈門,還是大的閩南文化圈。這點血緣上的同根同源不會改變。”余老自信滿滿。

對於現如今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社會文化信息的接受、文學發展走向近乎顛覆性的解構,余光中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很多人讓我談詩歌的命運問題,我想詩歌還是很多人在讀、很多人在寫。哪怕沒有很多人讀古典詩詞,可是很多地方的民間歌謠、戲曲小調,甚至流行音樂的歌詞,都算詩歌。你看我們報紙的很多標題往往就是古典詩詞的格式。”

“我是東南西北人,祖籍永春,求學在廈門,生在南京,母鄉在江南,成長的歲月在重慶,所以我就是個“中國人。”余光中的“余光”中,泛起了一絲淚花。

(責編:王藝錠、許心怡)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